据2006年《福永镇志》介绍,望烟楼的传说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宝安民间文学集成》中的《福永民间传说八则》中也有记载,该传说通过抗元民族文天祥的侄孙文应麟,在福永大矛山脚下,开村立业,乐善好施,关心民众疾苦的义举,后人为纪念这位乐善好施、关心民众疾苦的义士,便在其曾经用来了解民情的凤凰山顶及搭建临时瞭望台的地方,按照原貌建了一座望烟楼。谈起凤凰山的望烟楼,人们就会忆起文应麟,谈起凤岩古庙、试剑石,也必然会谈到文应麟。元朝大德年间,文应麟因不满元朝的统治,随祖辈流落到大茅山脚下,并在此繁衍生息,开村立业。文应麟当时作为一名热血青年,有着远大的理想抱负,带领文氏家族艰苦创业,家庭盈实。其非常憎恶元朝外族统治,尚气节,怀大义,同情百姓遭遇,为人乐善好施,接济穷人。在当时不方便外出了解百姓的情况下,他想到了一个体察民情的办法,即每到青黄不接或灾年,他经常会爬上凤凰山顶,看看山脚附近村落各家各户的烟囱是否冒烟,以此来判断其是否断粮。如果望见山脚附近村落烟囱有冒烟的,则说明还没断粮,如果望见山脚附近村落烟囱没有冒烟,则说明家家断烟,无米下锅,于是就派族人送粮到户,接济贫民,老百姓对他感激万分,称他是一个大慈大悲的活菩萨。为了瞭望方便,文应麟干脆在凤凰山巅搭建了一座临时的望烟楼,傍晚就在望烟楼上瞭望四周村落,以便于了解民情,按济穷人。此后,邻里乡人都称赞他为“义士”、活菩萨,后人为纪念这位乐善好施、关心民众疾苦的义士,便在其曾经用来了解民情的凤凰山顶临时搭建瞭望台的地方,建了一座望烟楼。后人称望烟楼为“烟楼晚望”。其后人便以烟楼典故作为警言,现其文氏祠堂两侧的对联“烟楼世泽,正气家风”正是这样的写照。文应麟闲时游凤凰岩,凤凰岩风景使他印象特别深刻,某晚睡后即有梦,梦见观音大士叮嘱他在凤凰岩处建一座寺庙,名称叫凤岩古庙。他听从叮嘱,安排人员建起了凤凰岩古庙,庙建成后,前来参香拜佛的人群络绎不绝,人流逐渐兴旺起来,连年不绝。凤凰岩的名字也越传越广,渐渐地,人们把大茅山脉称作凤凰山,把岭下村也称作凤凰村了。文应麟非常憎恶元朝统治,一生立志继承其伯祖父文天祥的遗志,时刻不忘反元复宋。为此,他经常组织一班志同道合的义士,练武习剑,为了避开当地元朝官府对他的猜疑,于是他就把练习场地搬上凤凰山脊名为白鸽山的山坳处习武练剑。练武场边有块刀状大石块,他们经常将其作磨剑试剑之用。石块因此而得名,称“试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