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既是文化地标又是经济名片

【打印】 发布时间:2024-05-30 信息来源:深圳新闻网

深圳商报记者 吴素红

深圳滨海艺术中心成为网红打卡地,并在大湾区内迅速圈粉,不仅是深圳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展现,更有着经济“硬支撑”的底气。

纵观世界各地,地标建筑是城市品质和经济发展的生动体现。通过深圳新的文化地标变迁,总能感受到城市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脉络。

坐落于深圳罗湖区东门的深圳戏院,可以说是深圳历史最悠久的戏院。资料显示,上世纪60年代,驻宝安县的中央部属单位如外贸、边检、海关、中旅社集资100多万元,于1960年完成了深圳戏院的建造。深圳戏院是当时宝安县唯一的剧场,也是全省第一家设有贵宾厅和空调的剧场。

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之前,东门市场还叫“深圳墟”。特区建立后,创业者和外商们来到东门纷纷开设商铺,这里是当时繁华的商业中心。深圳戏院作为当时最“高大上”的地标性建筑,也成为了当时一个文化交流的窗口。

特区建立之后,1984年,深圳投入巨资建设八大文化设施,其中一个重要项目就是位于罗湖区的深圳大剧院。彼时,在不远处,深圳国贸大厦创造了“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以深圳国贸大厦为原点的国贸商业区,不仅是深圳的CBD,更是中国经济发展蓬勃活力的象征。时至今日,深圳大剧院仍是在国内颇具影响力的演出场所。

人文与经济,相辅相成,交相辉映。

文化精品生产,带来真金白银的“流量”。得益于便利的交通网络和高品质的演出剧目,深圳演出市场正越来越活跃。2024年《剧院魅影》开票第一天就卖出500万元票房。

影响还不止于此。作为深圳历史最悠久的城区,“制造业大区”是宝安一个鲜明的标签。如今,“湾区之光”摩天轮、“湾区之声”深圳滨海艺术中心等成为深圳文化新地标,在彰显城区建设成色与质地的同时,也化作经济发展独特的人文密码。

从福田的深圳音乐厅,到南山的深圳保利剧院,再到宝安的深圳滨海艺术中心……一路向西,辐射湾区,高标准的剧院成为深圳的文化地标,更是一张“经济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