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英国小学数学课堂:去功利化 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课堂游戏

【打印】 发布时间:2020年04月26日 信息来源:福田政府在线
     深圳市福田区黄埔学校副校长、福田区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康黎曾参加为期两个月的深圳福田“英国海培计划”,走进英国小学数学的课堂,近距离观察其课堂学习的样貌。在此过程中,一些课堂活动细节让作为一线教师的康黎进行了深入思考,并有所收获和感悟。   竹签筒和红牌子,藏着教育的智慧   □ 深圳市福田区黄埔学校 康黎   1   现象   英国课堂的九宫格游戏   这是一节四年级的数学课,内容是口算乘法和除法。2位老师准备带着4组学生做游戏——每个学生手里都有一块小黑板,他们在自己的小黑板上画上了九宫格,然后在9个格子里面分别任意填写了一个两位数以内的数字。游戏开始了,老师随机出一道口算除法或乘法的题目,学生口算出结果,如果计算结果刚好和自己九宫格里事先写好的数字相同,就可以从九宫格里把数字去掉,如此循环,游戏结束后看学生格子里所剩的数字是多是少。学生玩得很开心,也很投入,随着游戏的推进,口算的速度似乎也越来越快。   思考   教学活动为什么而设计   我们在九宫格赛事中常关注输赢,这的确能够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但毕竟是博弈的金字塔,受到刺激的塔尖上的人占了少数,更多的同学因输赢的压力在比赛的过程中可能并不快乐。   在英国课堂上的九宫格游戏中,如果老师出题的结果刚好与自己预先写好的数字相同,学生会如同中奖一般高兴。因此,整个游戏过程中,他们精力非常集中,每个人都想通过口算来验证自己是否提前预知了结果。这也让他们全身心投入,只跟自己较劲,没有任何压力。   这样的游戏,没有对比、没有优劣,却真正能够让每个学生都投入其中,很值得我们思考。我认为,这其中最重要的还是教学游戏的目标设定到底是基于功利的刺激还是学生内在的需求和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的问题。其实,我们现在课堂上运用的很多经典活动如果站在学生的角度再重新设计一次,也会呈现不一样的精彩。   2 现象   尊重学生 “轻描淡写”地管理课堂   竹签筒和红色警告牌   英国的教室里没有讲台,学生座位前排的一块空地就是老师的讲课空间。老师会在第一排的学生课桌上放一个小圆筒,里面有好多薄薄的竹签,在圆筒的旁边还会放一个红色牌子。经观察,我发现每个竹签上都写着一个学生的名字,上课时,老师想提问就从圆筒里抽出一支竹签,中签的学生就是要回答问题的人,尤其是要做学习游戏需要学生配合的时候,老师也会从里面抽取一个或几个名签。在课堂练习环节,老师会把抽过的签放到筒外面。很明显,老师想在练习反馈环节给不同的学生表达机会。   那个红色的牌子是做什么用的呢?我发现,上课时老师有时会把红色的牌子无声地放到某个学生的桌子上,那名学生马上就会调整自己的听课状态,如果这个学生持续一段时间表现良好,老师就会无声地把红牌子拿走。原来这个牌子是为了提醒或警告学生时刻保持良好的听课状态,课堂上批评与提醒就这样悄无声息地完成了。   思考   怎样的课堂管理更智慧   其实,小小的名签筒里藏着公平与智慧。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机会应该每个学生都有,但问题有限,而通过抽签的方式则让每个学生都拥有了被提问的可能性。试想,当学生知道这节课随时可能被老师抽中回答问题,他们还会不集中精力听课吗?   红色警告牌更是如此。当老师发现学生上课没有认真听课,不会停下来批评,而是用红色牌子提醒;当老师觉得学生已经调整好了,就会把红色的警告牌拿走,也不会影响其他的学生听课,教育于无声中完成。其实,小学生犯错或走神非常正常,老师很多时候没有必要小题大做。课上课下进行批评教育,我们自认为是尽了管理的责任,但学生真的能够理解和接受吗?因此,英国教师用“轻描淡写”的态度纠正上课不认真听讲的学生,值得我们反思。   教育管理的智慧更多源自于对孩子的理解和尊重,如果老师在实施课堂管理措施前能多问问自己“孩子需要怎样的尊重”“我面对的孩子年龄特点是什么”,可能管理的智慧含量就会高一些。   3 现象   直面差异 引导学生“自己跟自己比”   不会做题却不抄袭   一位老师出了题目让学生在小黑板上解答,有一个小女孩不会做,她在小黑板上不断修改尝试,但还是不会做。她的同桌会做,也做对了,她们两个离得很近,但这个小女孩却始终都没有抄袭或偷看同桌的答案。   这是为什么呢?有两个原因让每个孩子做到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诚实。第一,课堂上,老师只会用红色的警告牌警告听课不认真的学生,却完全不会批评题目不会做或做错的学生;如果学生的答案是错误的,老师也不会当场纠正,而是让做法正确的学生给大家讲解或是老师带领学生一起来做一遍正确的。第二,不会做的学生会有专门的老师和助教进行辅导,这与我们的老师给学生课后补差类似,不同之处在于,英国的辅导老师和助教脸上的表情总是很平和,没有愤怒、没有抱怨,也没有语气上的变化,就是很自然的讲解。在学校的走廊里,经常能够看到老师在角落里给学生进行单独辅导,当我们从他们身边经过的时候,辅导老师和被辅导的学生也会很自信、自然地跟我们打招呼,没有让我们感受到“那是在给一个差生补课”。   思考   如何帮助有需求的学生   给学生补课是中国老师最常做的事情,很多老师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给差生单独辅导,但学生的感受却是不同的。比如,在补差过程中,有些教师的目的似乎更多是“不让学生拖班级后腿”,这其实也是老师的压力所在,毕竟老师都希望自己所带班级的成绩是好的。但这也导致了老师在辅导态度上无法保持自然交流的状态,学生感受到的也不是一种自然状态下的帮扶,自然会有压力。   在英国,老师们没有这样的压力,他们承认学生之间存在某个方面的差异,同时也给每个学生建立了独立评价档案,对学生的评价等级分得也非常细致,包括A+、A、B、C、D、E、F、U(无法界定),每个等级的评价指标也非常明确。所以即使辅导后学生仍然不会做,老师也不会觉得压力大,而是客观真实地在学生的档案中记录评价等级。   由此,我不禁思考,帮助学生是教师的工作,不管是优秀的学生还是成绩差的学生都有得到帮扶的权利。要真正帮到需要帮助的学生,首先要真诚、真实,不带功利之心,保持平和的心态,这样才能让受帮助的学生觉得自然;其次要在评价上做到客观,要正确面对差异,顺势而为,不强求。总之,我们应借鉴英国学校对学生细致科学的等级评价,让学生在评价的引导下最终实现“自己跟自己比”的状态。   作者简介   康黎,深圳市优秀教师,现任深圳市福田区黄埔学校副校长,福田区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全国小学说课比赛一等奖、全国数学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在各级教育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个人专著《1+N的力量——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