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超过四百名深圳帮扶干部常驻河源书写乡村振兴大文章 “当代赵佗”衔命出征深耕河源

【打印】 发布时间:2024-03-26 信息来源:深圳新闻网

万绿谷度假区

深圳新闻网2024年3月26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王越胜 陈海峰 王志明/文 李忠/图)春风浩荡,生机勃发,万象更新。

连日来,深圳报业集团、广电集团及专家组成采访调研组奔赴河源,辗转数百里,聚焦产业、园区、文旅、街区,深切感受到深圳经验、深圳智慧、深圳方案全面与河源资源优势、发展潜力、区域优势有机融合、双向赋能,处处呈现优势互补、深河共兴的喜人场面!

2013年深圳开启全面对口帮扶河源以来,深圳累计投入各类帮扶资金超100亿元,累计实施项目超1000个,每年都有超过400名深圳帮扶干部扎根河源,伴随他们的身影,深圳的人才、资金、技术、市场,与河源丰富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相结合,在河源广袤的土地上播种、生根、发芽,并最终培育出河源高质量发展的“深河模式”。

2023年以来,一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冲锋号”响彻南粤——广东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并将其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全面推进。河源大地,一项项百千万工程建设方兴未艾,一幅幅乡村振兴美丽画卷徐徐展开,一页页深河合力谱写的春天故事的新篇章镌刻大地,百千万工程建设高质量发展之路从过去向未来全面拓展、延伸。

2000多年前,有“南下干部第一人”之称的赵佗,在河源开疆拓土、建功立业。如今,有着“当代赵佗”之称的深圳帮扶干部肩负乡村振兴使命,汇聚河源,与当地干部群众共同谱写“百千万工程”建设的崭新篇章。

红色引擎:引领河源高质量发展

河源市紫金县苏区镇,是中国唯一以“苏区”命名的镇,全国最早建立农会组织、农民武装和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地方之一。记者一行来到这片红色的土地上,久违的阳光正热烈地照耀在紫金县苏维埃政府旧址(红屋)的红墙上,透出无言的庄严。红屋修葺完成对外开放,成为红色教育基地。

随行的深圳对口帮扶紫金工作组副组长李强告诉记者,包括红屋在内,紫金县已对苏区镇共8处旧遗址进行保护修缮。以此为基础,还要对圩镇进行提升改造,并规划有研学基地、游客服务中心、苏区文化广场、美食街、民宿街等配套设施。其间苏区游客服务中心和研学基地等首期项目预计今年底完工,并将签约成为深圳改革开放干部学院和东江干部学院的培训基地。

李强所说的红色苏区保护利用项目,是深圳帮扶团队活化红色资源、促进河源高质量发展的“明星”项目。深圳对这个项目给予了沉浸式帮扶:龙华区专项支持900万元,委托深圳专业团队完成了苏区镇的全域概念性规划;深河指挥部也拿出500万元支持,组织对苏区镇革命旧遗址进行保护性修缮;与此同时,助推紫金县完成10.3亿元投资立项,并已向省政府申请发行3.4亿元专项债,成为当地立项金额最大的一个产业项目。

去年7月,在深圳帮扶团队推动下,保护利用红色文化促进紫金高质量发展大会正式举行,自此,苏区镇便成为家喻户晓的红色打卡点。来苏区的游客从原来每年2万多人次增长到去年8万多人次,来苏区镇开展党建及红色研学活动的党组织约127个5823人次。2023年苏区镇各村集体平均收入超30万元,较2022年翻了一番。

东源县上莞镇也是革命老区。深圳驻上莞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长杨濠骏告诉记者,上莞镇红色历史资源丰富,但长期以来缺乏全面、系统的梳理,其知名度与历史地位不匹配。为此,工作队编撰了《红映上莞》,该书整合了上莞的红色文化资源和仙湖茶、丝苗米等特色优势产业,为上莞提炼出“古韵茶香 红色传承”的发展思路。

绿色崛起:土地里开出幸福之花

万绿湖畔,“我在万绿湖有棵树”活动正持续展开。深河指挥部指挥长杨雷告诉记者,指挥部参与主办“我在万绿湖有棵树”系列活动,旨在充分对接后方深圳资源,以文旅为媒,面向深圳和大湾区,协助河源招商引资,为河源文旅产业的发展嫁接优质资源,打造绿美河源城市品牌形象。

万绿湖环绕着的万绿谷,满眼都是摇曳的油菜花、格桑花,原木风味的民宿、农家乐错落有致,颇有世外桃源的宁静。万绿湖·万绿谷度假区总经理何松茂告诉记者,万绿谷占地有30平方公里,除了近处的民宿、花海,往深处走,还有漂流、特产街等。疫情前年接待游客30余万人次,其中一半以上都来自深圳及珠三角。

东源是全省首批“百千万工程”典型县。万绿谷所在的新回龙镇东星村是全省首批典型村。在万绿谷的带动下,2023年,新回龙镇旅游及相关产业收入2350万元,接待人数24万人次。

与万绿湖的天生丽质不同,龙川佗城以悠久的历史文化取胜。深圳驻佗城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长黄卫泉称,工作队组织拍摄了专题片《走进佗城》,对佗城2200多年的历史文化进行大力宣传,随即利用人气推动食品工业研学项目和乡村振兴研究院项目落地。目前,工作队与龙川县相关机构合作打造的车田豆腐工坊已经建成,佗城已形成三块研学招牌:历史文化研学、红色文化研学和传统食品工业研学,未来可望为佗城文旅产业发展提供强劲动能。

记者了解到,深圳帮扶团队通过引入深圳投资、技术和管理,在河源的土地上发酵、培育,发展农业、文旅或农文旅三产融合,并最终带给农民实实在在经济效益。

连平县开味缘蔬菜高科技示范园是引入深圳企业发展大农业,并向农文旅三产融合的示范。基地建有现代农业恒温智能大棚,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冷藏冷链运输等基础设施。种植有各类蔬果303亩,投入资金2000万元,园区年产值达900万元。每年为村集体带来10.5万元固定分红,为村民增收120万余元,助农增收效果明显。

特色产业:夯实乡村振兴的根本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振兴,这也是“百千万工程”的重中之重。记者一行在采访中发现,驻扎在河源44个镇的驻镇帮扶团队因地制宜,发展各镇村的特色产业,可谓亮点频出。

药用玫瑰就是东源县漳溪畲族乡的产业担当。漳溪乡是全省唯一的畲族乡,保留着中联村汶水塘捕鱼节等少数民族的习俗,发展文旅产业有着天然优势,且这里原有种植玫瑰的传统。深圳驻漳溪乡帮镇扶村工作队遂以玫瑰种植与深加工为突破口,发展特色产业与文旅产业融合。在深河指挥部的支持下,工作队将400万元专项帮扶资金用于扩种玫瑰和升级改造日光小学。工作队队长杨洋称,至今年,漳溪乡种植药用玫瑰面积将突破530亩。

在改造后的日光小学门前,记者发现,这里竟是一个博士工作站。杨洋告诉记者,工作站引进有华南农业大学等高校的10余名博士,钻研玫瑰和多年生稻,目前漳溪乡的玫瑰深加工产品已获得17个专利,仅玫瑰精油即有7个产品上市。2023年,工作队积极协调深圳台商企业、个人采购漳溪乡玫瑰手信产品,仅此一项,金额即达30余万元。

风情民俗是外表,产业振兴是内核。吸引人们来到和平县合水镇漳洞村的是这里的古树、古塔、古楼,但让人安居乐业的还是产业。深圳驻合水镇帮镇扶村工作队成员、驻漳洞村第一书记许燕华介绍,工作队依托村内“古色”资源,以“古韵彰洞”为主题,引进两家深圳公司盘活彰洞村撂荒林场380亩,打造了福和生态园、和盛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平县腐竹省级现代化农业产业园等,古今一线、三产融合,相得益彰。

据统计,迄今深圳驻镇帮扶的河源44个镇,共建特色优势项目142个。深圳推动河源培育大湾区菜篮子基地22个,省级菜篮子基地36个,建有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8个。推动河源16家企业29个产品获评“圳品”,5家经营主体申报为“深圳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