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席评论员 胡蓉
一场红树林保护碳汇交易拍卖,一项实现红树林固碳价值的全国首创,一次实现“两山”价值转化的深圳探索!
9月26日,全国首单红树林保护碳汇在深圳拍卖。拍卖起始价为183元/吨,高于全国碳市场交易价格逾2倍,最终以485元/吨的价格成交,创下全国碳汇市场最高单价纪录。拍卖所得将上缴市财政,反哺红树林保护与修复。
红树林,是深圳生态环境的一道靓丽风景,也是深圳坚定践行绿色发展的一张名片。在这座高密度超大型现代化滨海城市,湿地水畔绿意葱茏、万鸟齐飞,造就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城市与自然共生共融的美丽画卷。
2023年9月6日,《湿地公约》常委会审议通过关于在深圳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的区域动议提案,此举对深圳在国际生态保护领域拥有一席之地意义非凡。深圳由此成为国际多边环境治理机制的全球枢纽之一,中国在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也因此而提升。
多年来,深圳以城市规划为引领,平衡城市发展和生态保护,因地制宜开展实施深圳河口红树林湿地修复工程。全国首单红树林保护碳汇交易拍卖,意味着深圳在保护红树林上开启了一条新路径。尽管红树林保护碳汇拍卖并不等同于在市场上直接交易碳汇配额,后者属于强制性履约,而前者属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自愿之举,但其对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仍具有多重积极意义。
有定价才有交易。今年5月,深圳发布全国首个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应对气候为目标的《红树林保护项目碳汇方法学》,填补了国内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类碳汇项目方法学空白,为加快推动海洋蓝碳价值转化奠定了重要基础。
通过保护碳汇拍卖筹措资金,参与主体实现了多元化,保护资金实现了市场化。这不仅更有利于红树林生态价值体现,也引入了更广泛的社会力量和市场力量,让红树林生态保护更加可持续。拍卖会上企业的踊跃竞价和拍卖创下的成交价,都向我们展示出这条路径的可行性和巨大前景。
保护好红树林,擦亮绿色发展鲜明底色,展现了深圳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