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作尧(1913—1990),原名王伯尧,东江人民抗日武装创始人之一。广东省东莞市厚街镇西门巷小坞园人。1934年毕业于广州燕塘军校,被分配到国民革命军第三军。1935年10月,参加中国青年同盟。1936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10月,任东莞县抗日模范壮丁队队长,率部在东江南岸榴花塔一带与进犯日军展开激战。12月下旬,任中共东宝县委宣传部部长兼武装部部长。1939年1月,任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后改称第二大队)大队长,率部于12月收复宝安县城南头。1940年3月,率部突破国民党顽军包围,东移海陆丰。9月,曾生、王作尧两部遵照中共中央五八指示返回东宝惠抗日前线,整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第五大队,王作尧任第五大队大队长,创建宝安阳台山抗日根据地。10月,兼任中共宝安县工作委员会书记。1941年12月日军占领香港后,参与组织营救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从香港撤到后方安全地区。1942年1月,任东江军政委员会委员、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副总队长兼参谋长。1943年2月,任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副总队长。12月,任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1944年7月,兼任东江抗日军政干部学校校长。1945年1月率部东进,创建罗浮山抗日根据地。8月,与林锵云、杨康华组成粤北指挥部,率部挺进粤北,创建粤赣湘边根据地。1946年6月,根据国共两党协议和中共中央指示,与曾生率领东江纵队主力北撤山东。10月,任华东军政大学第四大队大队长。1947年5月,任华东野战军第十纵队副参谋长,曾发明“洞穴工事”,为胜利实施野战阵地防御创造条件。1948年5月,任华北军政大学教育部副部长。1949年5月,任两广纵队副司令员。同年下半年率部南下参加广东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广东军区江防司令部副司令员、珠江三角洲作战指挥部副司令员兼前线委员会委员、第十五兵团兼广东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广州市防空司令部司令员、广东省防空司令部第一副司令员、沈阳军区防空军副司令员、武汉军区空军副司令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林彪反革命集团的迫害。1975年3月平反。1979年12月,当选为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