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芬村,位于布吉街道东南部,距街道办事处约2千米。与南岭村、木棉湾村、布吉街道办、石芽岭公园相邻。始建于清代,一说是邬姓先祖最早迁移至此,另一说是刘姓先祖最早迁移至此,已无从考证。关于村名的来源,有一种说法,“大芬”就是“大粪”的客家话谐音,谚云“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在农业社会,家禽、家畜和人的粪尿都是“宝物”,被视作上好的肥料。该村地处丘陵地带,有石芽岭,海拔198米;布吉河大芬支流流经村东南面。
清朝,属新安县。1914年,属宝安县。1949年10月,属宝安县布吉乡;1958年10月,属红旗公社;1959年1月,属布吉公社;1979年1月,属深圳市龙华区布吉公社;1981年10月,属深圳市宝安县布吉公社;1983年7月,属布吉区;1986年10月,属布吉镇;1993年1月,属深圳市龙岗区布吉镇;2004年,属布吉街道大芬社区。
世居村民主要为邬姓、洪姓、刘姓。第一大姓为邬姓,清朝从广东河源龙川迁移至此地。第二大姓为洪姓,北宋初期从福建宁化石壁迁移至广东梅州(今梅县)石坑堡;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再迁移至此地。第三大姓为刘姓,清朝从广东嘉应州迁移至此地。
2015年末,户籍人口4923人,其中男性2521人,女性2402人;80岁以上25人,最年长者96岁(男)。非户籍外来人口24054人。祖籍该村的香港同胞16人。祖籍该村的华人华侨500人,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英国、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世居村民为汉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传统经济以种植业为主。现集体经济以厂房出租为主。个人以房屋出租、务工为主。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集体经济分红、房屋出租、商业经营等。
龙岗大道、布沙路、大芬路经过村前。1973年通电,1983年通自来水,1984—1987年实现村道水泥硬底化,1987年通电话,1997年通互联网。村中有1所学校、1所幼儿园。2015
年,智民实验学校有9个年级、52个班,在校学生3850人、教职工205人;大芬幼儿园,在园幼儿380人、教职工43人。该村有篮球场、网球场、图书室(藏书1800册)及石芽岭公园。村内还有大芬美术馆,位于大芬村中心,由深圳市政府及龙岗区政府投资建设,一层设综合会议厅、学术报告厅、收藏室及油画展示厅2个,二层为展廊及5个相对独立的展厅,三层为画家工作室、咖啡厅及屋顶小广场等。
村内现存传统客家民居10座。代表性民居为大芬老围47号、大芬碉楼。大芬老围47号占地面积270平方米,土墙瓦房,门及台阶均为大理石结构,大门正上方有匾额“兰桂腾芳”,屋檐下还隐约可见山水、花鸟等图案,门窗为旧时镂空木结构。大芬碉楼建于民国时期,主体三合土夯筑,木梁承重,楼面用木板上垫三合土、铺砌大阶砖,门框、窗框用花岗岩条石雕琢成型,墙面
有大小射击孔若干。两座建筑均为龙岗区不可移动文物。
村内现存宗祠2座,为邬氏宗祠和洪氏宗祠。2座宗祠并排而建,位于村正中心,均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于2003年重修。邬氏宗祠位于老围16—17号,占地面积约170平方米,三开间二进,
青砖瓦顶,飞檐为石刻雕花,台阶及门廊均为大理石结构,房梁为木结构雕花,屋檐下有墙绘,有匾额“邬氏宗祠”及门联“颍川世泽;鹿步家馨”。洪氏宗祠位于老围19号,占地面积60平方米。2座宗祠外面均为青水砖墙和灰瓦顶。每年除夕,正月初一、初二、十五和重阳节等节庆日,各姓村民在宗祠祭拜先祖。
1989年,香港画商黄江来到大芬村,租用民房进行油画的收集和转销,同时招募学生帮助他完成与外商签订的订单,由此将油画这种特殊产业带进了大芬村。黄江和其学生在大芬村形成的油
画生产、收购和集中外销一条龙体系,是“大芬油画村”诞生的雏形,黄江因此被誉为“大芬油画第一人”。
大芬村一角(洪桂平 摄于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