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绣花功夫描绘科学绿岸——茅洲河生态休闲文化带城市设计送审成果出炉
【打印】
发布时间:2020-03-13 信息来源:光明政府在线
在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的目标定位下,在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赋予光明区全新战略机遇的背景下,作为辖区空间景观轴线的茅洲河及其沿岸,其未来发展方向将何去何从?《茅洲河生态休闲文化带城市设计》给出答案。2020年3月11日上午,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光明管理局沈金章局长主持召开会议,听取茅洲河生态休闲文化带城市设计送审成果汇报,刘晓英副调研员、管理局相关科室及项目单位负责人参加。 茅洲河生态休闲文化带城市设计旨在将茅洲河及其沿岸打造成为缝合世界级科学支点与本土人文社区的聚合廊、支撑光明大绿环及田园城市生态典范的生境轴、承载传统与当代生活的人文脉和展示未来光明都市形象的风景线。项目规划研究范围13.8平方公里,以分级导控为原则,将规划研究范围划分为整体控制、核心区控制和详细控制三个层次,针对各层次提出相应的城市设计导控要求。此外,该城市设计还提出了规划实施策略和路径,并列出了重点项目库。 该项目缘起于广东省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环境保护专项行动。随着光明科学城落户光明,光明管理局对项目研究内容和编制方法提出了更高要求:1.高点谋划。结合光明科学城的规划定位、产业发展导向和空间结构布局等内容,对项目背景、区域价值、目标策略等进行重新梳理。2.广泛调研。多次深度踏勘现场,前往区各相关职能部门调研座谈,组织参观上海、深圳等地相关案例,为规划研究夯实基础。3.精心打磨。十余次管理局业务会议、三十余次科室研讨,集思广益,充分研讨,最终形成此次茅州河生态休闲文化带城市设计成果。 沈金章局长强调,茅洲河是光明区重要空间景观轴线,对外联系大湾区生态廊道,对内缝合原光明、公明城市板块。项目研究不仅有利于茅洲河两岸城市转型融合发展及河岸空间品质提升,对于整个光明区的城市空间结构梳理、重塑和提升也具有重大意义。此次项目调研扎实细致,思路清晰,内容全面,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较高的可操作性,应尽快促进规划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实施。一要关注近期光明科学城几个重大项目的规划选址问题;二要进一步深化细化有关茅洲河沿岸地区生态线内外的规划管控要求;三要进一步强化与区各相关职能部门的衔接协调,力争将城市设计的管控要求落实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