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珠海引擎全开奋力建设区域创新中心 加快打造一流创新生态

【打印】 发布时间:2019-06-20 信息来源:粤港澳大湾区门户网
  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向。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门户枢纽,珠海如何加快补齐创新的短板弱项、切实深化珠澳科技创新合作,是珠海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关键。  “珠海要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奋力建设区域创新中心和人才高地。”6月14日,全市科技创新大会召开,珠海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郭永航点出珠海科技创新发展目标。  从先发地区的经验来看,区域创新中心的形成需得益于强大的科研基础或依靠大企业、大项目集聚高端创新要素。珠海的底气在哪里?以此为目标,珠海又将做出哪些改变?以带来持续的创新动力以及无限的可能性。  珠海科技创新资源亮“家底” 高企总数超越多个经济强市  科技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考验的是“系统集成能力”。当技术、人才、平台、资金等要素和资源共同运转开,一流的创新成果自然会水到渠成、充分涌流。  珠海科技创新的资源集聚度如何?本次大会亮了“家底”。  数据显示,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截至2018年底珠海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已突破2000家,在省内排名第6。而放在全国范围来看,根据各地公开信息,珠海高企总数已超过宁波、厦门、济南、郑州等省会城市及经济强市,显示出了极高的“含金量”。  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截至2018年底,珠海拥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379家,各级新型研发机构28家,其中省级以上12家,去年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收入达41.9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41%,已建立国家级企业技术研究中心5个、省级94个、市级重点企业技术中心341个。  科技孵化育成体系逐步提质增效。目前,珠海拥有科技企业孵化器33家,孵化面积为75.54万平方米,在孵企业数量达1298家;拥有众创空间33家。  瞄准自主核心技术攻关,2018年全年珠海诞生科技成果84项,均为应用技术类成果。全年承担省重大科技专项数量4项,位居全省第三。全年共8个项目获省级以上科学技术进步奖。  以更直观的指标来衡量:2018年珠海申请专利31167件,比增50.3%,增速位居全省第一。其中发明专利13139件,比增69.1%。专利授权量17090件,比增36.2%。  珠海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也呈现“井喷式”增长:2018年珠海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几乎是广州的2倍,仅次于深圳,居全省第二位。  创新必须倚重高等教育和各类人才。2018年全市引进各类人才2.7万名,比增50%。其中博士217人,比增46.62%。  目前,珠海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规模13.9万人,仅次于广州,排名全省第二。  科技创新也离不开金融的强力助推。2018年珠海新增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62家,基金净资产新增773.94亿元;新增上市高新技术企业数1家……  这一连串的数据背后,是珠海更加开放、完善的创新创业环境,在政府、企业、高校、科研平台等各方之间催化出了良性的“化学反应”,让珠海的科技创新发展拥有了巨大潜能。  八大重点工作补短板增后劲 自主创新开放创新协同发展  自《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公布以来,大湾区创新要素流动明显加快,湾区经济迸发新活力,珠海也跑出创新“加速度”。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珠海全市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51.79亿元,同比增长8.6%,增速居全省第三位。六大支柱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91.04亿元,增长7.2%。全市高新技术企业、高技术制造业、先进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10.8%、7.6%、7.5%和4.9%。  珠海行进在创新转型的跑道上,其背后一个重要的发展逻辑是:珠海要将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紧密协同起来,以科技创新合作为重点,积极参与“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加强澳珠国际科技创新合作。  从最近的签约项目可见一斑:6月,“香港中文大学珠海创新创业基地”成功落户珠海高新区。该基地将以“生物医学科学”为主要方向,积极推动香港中文大学科技成果在珠海实现落地转化。  5月,珠海市人民政府与澳门科技大学在澳门签署框架合作协议。在科技创新领域,双方将共建创新科技实体,在横琴新区建设澳科大珠海研究院总部。  4月,横琴新区管委会与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在广州签订合作协议。双方将合作实施横琴先进智能计算中心项目,以此为基础共建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协同创新平台……  这也无疑是珠海下一步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全市科技创新大会上,郭永航部署了八个方面的重点工作,以点带面推动珠海科技创新工作取得更大成效。  一方面,珠海将狠抓重大平台载体建设,主动对接国家和省重大科技专项,积极争取更多国家和省级实验室落户,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狠抓与港澳开放创新合作,建立健全珠澳协同创新发展新模式,推动港澳创新资源在珠海集聚、创新功能在珠海实现。  另一方面,狠抓技术转化和产业应用,持续推进产学研深化合作,加快军民融合发展,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狠抓创新主体培育,培育壮大创新领军企业,着力催生一批有颠覆式创新或技术密集型“瞪羚企业”和高成长创新型企业,不断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  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珠海还计划在优化制度设计、强化制度执行上做文章。  郭永航强调,珠海将探索优化高新区“一区多园”管理体制,大胆探索促进创新要素跨境流动的政策举措,进一步激发制度创新红利、内生发展动力。  珠海市委副书记、市长姚奕生也表示,珠海将加快破解制约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问题,强化金融、土地等要素保障,全力做好企业服务,让科技创新型企业专心致志谋发展。  此外,创新人才的集聚度和创新创业环境也有望进一步提升。按照部署,珠海将狠抓人才“第一资源”,用活用好珠海“英才计划”,大力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加快培育一支素质优良、适应本土需要的创新人才队伍;狠抓创新创业环境提升,积极宣传推介珠海城市形象,不断提升城市的吸引力、承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  聚焦创新主体平台载体 系列政策即将落地实施  一个城市,是否具有科技创新和产业化活力的关键在于能否构建其现代化经济体系。而这其中,政府的主要职能则是提供政策指引和构建适合创新创业的环境。当全市科技创新的前行号角进一步吹响时,一系列具体政策也正在陆续落地。  记者梳理发现,近一个多月以来,珠海市科技创新局陆续发布了《珠海市贯彻落实“省科技创新十二条”政策措施(征求意见稿)》、《珠海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和《珠海市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管理和扶持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给予创新主体更大支持力度。  其中,《珠海市贯彻落实“省科技创新十二条”政策措施(征求意见稿)》已获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其在落实“省科技创新十二条”的基础上,结合珠海实际情况,围绕区域创新、创新主体、创新平台、创新载体、创新人才、创新要素等6个方面提出了19条政策。  具体亮点包括减轻港澳人才和外籍高层次人才内地工资薪金所得税税负,落实港澳人才享受广东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延缴政策,适当放宽通过“三旧”改造建设科技创新载体地块容积率限制,落实国家级、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政策等。  《珠海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根据功能定位的不同,将工程中心分为企业类和公益类两类。获批的工程中心除可获得一次性补助外,在申报市科技研究开发专项资金项目时,可获得倾斜支持,并优先推荐申报国家、省有关科技计划项目。  《珠海市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管理和扶持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则明确,珠海将设立孵化器、众创空间后补助资金,包括认定后补助资金、新增面积后补助资金和运营评价后补助资金三类。  其中,新获认定的市级孵化器和市级众创空间,市财政一次性给予50万元和30万元的奖励;获得省级和国家级认定的孵化器(含加速器),市财政再一次性给予50万元和100万元的奖励;获得省级及以上认定的众创空间,市财政再一次性给予20万元的奖励。  而在此之前,珠海还于今年2月正式发布了2018年珠海市培育引进高成长创新型企业培育库榜单,44家优秀企业榜上有名。这是珠海首次发布此类榜单。珠海承诺,上榜企业将获得政策、资本、人才、技术、土地等资源重点扶持。  本次大会也为5家入选企业代表进行了授牌。“珠海出台了一系列有力的政策举措,为高成长创新型企业提供资源扶持。”广东中星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周文博表示,如今,中星微电子集团珠海总部基地已开始动工建设,届时更加完整的安防监控产业链和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智能核心技术将汇聚珠海。“希望能够借助珠海的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做强做大,进而在国际市场上占得一席之地。”  这些科研项目引领珠海产业高质量发展  14日召开的全市科技创新大会,还为中国铁建港航局集团有限公司等获得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和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的集体颁发了证书。  国家级和省级的科学技术奖获奖数量是反映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综合创新实力的关键指标之一。据介绍,2018年珠海共摘得8个省级以上奖项,且获奖项目均是由企业牵头或参与,显示出珠海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更加稳健。  其中,珠海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总部位于珠海的中国铁建港航局集团参与项目获得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魅族科技、亿胜生物参与的两个项目分别获得二等奖。  此外,珠海还有5个项目获得2018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其中,格力电器、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海石油深海开发有限公司等企业完成和牵头的2个项目获得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珠海市现代农业发展中心、广东省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珠海检测院、珠海市安粤科技有限公司、格力电器等企业完成和合作的3个项目获得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该项目经过30年攻关,在复合地基理论体系、系列高性能复合地基技术和复合地基工程应用体系3个方面取得了自主创新突破。”中铁建港航局公司技术中心主任黄腾告诉记者,这是公司首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也是暨2013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之后的又一次重大突破。  黄腾介绍,近年来,该公司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同时积极参与标准编制,提高企业行业话语权,并获批成为高企。“目前公司正在深入研究和推广新能源领域以及水土环保相关领域的新技术。科技创新正成为推动公司高质量快速发展的新引擎。”  “珠海对于企业科研工作的政策支持力度很大,在创新平台、工程技术中心的建设方面都给予了很多支持。”他告诉记者,每年公司从市区两级财政获得的创新支持补贴高达几百万元。“目前公司正在开拓‘一带一路’市场,深刻体会制定标准对于提升企业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希望政府未来能在这方面给予企业更多的支持。”  数 读  2018年珠海发明专利情况:  2018年珠海申请专利31167件,比增50.3%,增速位居全省第一。其中发明专利13139件,比增69.1%。专利授权量17090件,比增36.2%。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3452件,比增39.25%。PCT国际专利申请量693件,比增59.3%。  珠海每万人口发明专利:  2014年,珠海每万人口发明专利仅为15.2件,至2018年末达到66.49件,短短4年时间增长了3.37倍。2018年珠海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几乎是广州的2倍,仅次于深圳,居全省第二位。  2018年珠海人才引进情况:  2018年全市引进各类人才2.7万名,比增50%。其中博士217人,比增46.62%。引进省创新创业团队1个,领军人才2人,高级职称专利技术人才727人。5人入选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新增博士后工作站6家,新增博士工作站24家。  目前,珠海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规模13.9万人,仅次于广州,排名全省第二。2018年,珠海高校向企业转移的技术成果数超过300个,服务收入接近6000万元。  科技创新与金融助推:  2018年珠海新增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62家,基金净资产新增773.94亿元;新增上市高新技术企业数1家,IPO募资额为62.87亿元;金融机构向高新技术企业贷款余额为245亿元;地方财政设立创业引导基金的额度达16.73亿元。(全媒体记者 沈梦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