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号线支线二期光明城站站台,市民有序候车。
9月28日,深圳城市建设迎来又一新里程碑。伴随着地铁16号线二期、6号线支线二期双线齐发,首班列车驶出站台,深圳地铁正式驶入“600公里时代”。
至此,深圳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已达609.6公里,拥有20条线路、428座车站,线网密度达0.305公里/平方千米。蓬勃发展的地铁网络,承载着深圳2000万市民的日常生活,为经济产业发展输送强劲动能,更展现出城市的繁荣与活力。
两线开通迎来新里程碑
昨天开通的两条地铁新线分别为:位于龙岗区的16号线二期、位于光明区的6号线支线二期。
16号线二期起自16号线大运站,终至园山西坑站,线路全长约9.54公里,设车站8座。线路贯穿龙岗园山街道,串联西坑、大康、安良等社区,实现“村村通”,为打造深圳“东进战略”交通体系的重点线路。
6号线支线二期起自6号线支线一期光明站,终至光明城站,线路全长约4.944公里,设车站3座。线路开通后,实现了光明区高铁与地铁的无缝换乘,往返光明科学城与福田中心区的通勤时间将大幅缩短。
其中,位于6号线支线二期的光明城站,为深圳西北部重要交通枢纽,与广深港高铁、赣深高铁、地铁13号线无缝接驳,下一步还将引入深莞增城际线路,构建“高铁+城际铁路+地铁”无缝衔接的交通体系。未来,从光明出发到广州南站最快25分钟,到香港西九龙站最快34分钟。
两条新线投运后,深圳地铁运营总里程突破600公里大关,推动深圳多层次城市交通网络体系建设再上新台阶。
地铁网线密度稳居全国第一
地铁是现代化城市的交通“脉搏”,随着新线不断投入运营,深圳的城市轨道交通半径进一步扩大。截至目前,我市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已达609.6公里,拥有20条线路、428座车站,总里程在全国位居前五。
近年来,深圳地铁建设不断迎来新进展。2019年是第一个“井喷”期,共有三期、四期工程的16条约284公里项目同时在建,施工工点超过400个,创历年之最;2022年,地铁14号线等五线开通,新增里程128公里,为新增通车里程最长的一年;2025年,深圳全年预计至少开通6条地铁新线,地铁线路将迎来增长数量最多的一年。
城市轨道交通发展一路高歌猛进,地铁不断刷新的里程数,凸显着城市发展中交通先行的引领作用。深圳地铁集团向记者介绍,目前,深圳地铁线网密度达0.305公里/平方公里,客运强度达1.50万人次/公里·日,这两项重要指标长期稳居全国第一。据预测,两条新线开通后,深圳地铁客流吸引能力将进一步增强,日均客流将达到1100万人次。
超七成市民日常选择地铁出行
“地铁改变了我的日常生活。”家住盐田沙头角近20年的黄永钢,工作单位在福田中心区,以前开车上班单程需要一小时。“家门口通了8号线后,从我家到单位只要半小时。”黄永钢现在每天都绿色出行,“早上还可以多睡半小时,别提多开心了。”
“自从有了6号线,从光明到福田一路地铁直通,用不了一小时。我们周末经常去市中心逛街、爬莲花山。”光明碧眼社区居民黄姨告诉记者,这次新支线开通后,今后出行就更方便了。
地铁线路不断延伸,拓宽了市民出行半径,串起了百姓美好生活。今年以来,深圳地铁客流量已跻身全国前三,客流强度、通勤便捷性等指标位长期居全国第一。根据深圳市交通部门的最新数据,目前,深圳城市轨道交通客运量占全市公共交通客运量比例已超过70%,成为市民日常生活的主流出行方式。
“目前,深圳地铁单日客运量已经接近京沪普通工作日的地铁客运量。京沪的地铁总里程数均为八九百公里,而深圳通新线后为六百多公里,在这样大的里程差距下,深圳地铁客运量在不断接近京沪,代表了深圳人对地铁便利度的认可。”深圳地铁集团运营部门介绍。
地铁扩容彰显城市经济活力
地铁网络不断密织,推动深圳区域产业布局升级优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近年来,深圳地铁修建的新线大多由市中心向外围延伸,随着深圳地铁三期、四期的建设,宝安、龙岗、光明、龙华、坪山等原特区外区域逐步实现轨道广泛覆盖。
“轨道交通建设为城市外围组团中心与中心区的联系,提供经济、快速和大容量的交通服务。人流、资金流、信息流加速融通,推动区域新兴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引导形成龙华新城、大运新城、光明新城、坪山新城等城市副中心,极大地推动特区内外的一体化进程,促进了深圳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研究员宋丁指出。
地铁的快速发展,同样也折射出城市经济的活力。近两年,深圳地铁客流一路破新高,今年截至目前,深圳地铁全线网日均客运量达894.79万人次,同比大幅增长7.1%,增长势头强劲,单日客运量破千万已成新常态。人口的持续增长,城市经济的韧性,是深圳地铁千万客流背后的有力支撑。
当前,深圳正大力推动地铁五期建设,预计到2030年前后,深圳轨道交通里程,有望突破800公里。未来,地铁路网将不局限于深圳,根据规划,深圳多条地铁新线的终点站均设置在临近深莞惠交界处,保留日后对外衔接和拓展的空间,为打造轨道上的深圳都市圈提供了现实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