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紧急医学救援暨十五运会深圳赛区卫生保障综合实战演练现场,模拟运动员心脏骤停,驻点医护人员进行救治。
十五运会门球比赛期间驻点医生接诊运动员。
当前,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和残特奥会(以下简称“十五运会”)的赛事筹备已进入全力冲刺、决战决胜的关键阶段。作为国内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综合性体育赛事之一,赛事不仅是对体育竞技水平的一次集中检验,更是展示大湾区城市形象和综合实力的重要窗口。
筑牢医疗卫生保障安全防线是成功办赛的重要基础和关键环节,深圳医疗卫生系统全力构建起高效、专业、标准化的赛事医疗卫生保障体系,为十五动会赛事健康安全织密防护网。
实战演练检验应急处置能力
比赛期间出现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能力如何?多部门协同响应机制是否高效?8月29日,深圳市卫生健康委联合深圳市消防局、市急救中心、市疾控中心、宝安区卫生健康局等单位,举办了2025年深圳市紧急医学救援暨十五运会深圳赛区卫生保障综合实战演练。全市驻点保障医院和7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医院参加了演练。
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作为国家级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具有人员高度密集、活动场所集中等特点,医疗卫生保障工作难度大。比赛期间人员跨区域流动、食宿集中,易引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难度大;赛时运动员高强度运动下突发心脏骤停等急症的救治时效性要求极高,同时群体聚集可能引发突发事件,对快速检伤分类、多部门协同处置提出挑战。
针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本次演练分基孔肯雅热疫情应急处置演练、突发心脏骤停急救、突发公共事件紧急医学救援三大模块进行。
模拟场景一:参与赛事接待酒店1名运动员出现发热、皮疹及关节痛,初步疑为基孔肯雅热。
区疾控接报后启动应急响应,流调确认活动轨迹为酒店——场馆两点一线,划定酒店为核心区、周边200米为警戒区、所在社区为监控区,对酒店住客及工作人员开展入户调查同步采集患者血液及环境样本,指导酒店清理积水、消杀蚊虫,为住客发放防蚊用品并实施健康监测。对新增病例,落实防控策略,将蚊媒密度降至安全值后,疫情达可控状态。
模拟场景二:羽毛球男子单打半决赛期间,参赛运动员在比赛中突然无接触俯卧倒地,意识丧失。
场边医疗保障人员在获得裁判许可后立即进入现场,判断为心脏骤停,立即启动心肺复苏。在做好气道插管、建立静脉通道、安装好自动按压器后,经医学评估后,决定立即转运至定点救治医院继续救治,院前院内进行信息互通,开启绿色通道。
模拟场景三:比赛期间,体育馆看台因突发火灾引发恐慌,导致离场通道转角处出现大面积推挤事件。
事件发生后,场馆医疗点医生汇报情况,安保引导疏散并设隔离带;划定警戒区,扑灭残火并排查隐患,医疗队伍同步开展初步救治。随后,场馆启动应急预案,调派救护车、移动医院等救援力量,相关医院开通绿色通道。成立现场医疗指挥部,组织救援队在现场开展救治。最终,若干名重伤员由救护车转运,部分轻伤者暂至场外医疗帐篷救治,现场指挥官汇报所有伤员处置、转运及资源动用情况,各环节衔接顺畅。
本次演练锻炼了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在赛事特殊环境中的快速检伤分类、批量伤员处置及院前院内无缝衔接的能力;规范赛事医疗卫生保障全流程(涵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赛事突发伤病救援等各环节),提高各保障医院的赛事医疗保障实力。
高效精准指挥调度保赛事安全
据悉,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将十五运会医疗卫生保障工作纳入重要日程,印发《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和全国第十二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九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深圳赛区医疗卫生保障工作总体实施方案》及21个子方案,制定《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深圳赛区场边医疗点急救响应机制指引》和《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深圳赛区比赛场馆急救转运工作指引》,确保赛事期间医疗救治、公共卫生、应急响应等工作高效有序开展。
深圳市卫健委组建了深圳赛区医疗卫生保障指挥中心(以下简称“指挥中心”),统一调度医疗资源,处置突发事件,协调跨部门协作,全面保障赛事医疗卫生需求。比赛期间,指挥中心每日由委领导率队现场值守,和比赛现场一线医疗卫生保障人员视频连线,实现24小时视频巡检和实时指挥调度。
根据《广东赛区医疗卫生保障运行计划》中医疗事件分级,深圳赛区建立医疗分级分类应急处置响应机制。对于危重伤病情况,须紧急就近快速送医救治,立即调派专家赴收治医院开展多学科会诊并指导救治,并立即启动应急调度指挥机制。对于中/重度伤病情况,根据医生判定,结合患者意愿,调派救护车转运入院,组织专家开展多学科会诊。
深圳赛区还全新推出医疗卫生保障信息系统小程序,实现医疗保障智能化、数字化管理新突破。该系统集实时数据填报、高效信息传输与动态可视化查看等功能于一体,包含救治追踪、信息统计、数据展示等功能,实现实时报送医疗卫生保障信息,显著提升赛事期间医疗信息与人员管理效率。目前,该系统已在十五运会龙岗赛区门球群众赛事中成功开展试运行,全面赋能赛事保障智慧化管理。
31家定点救治医院开通医疗绿色通道
日前,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群众比赛门球项目在位于龙岗的深圳大运中心体育场圆满落幕。比赛期间,龙岗区卫健局统筹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龙岗)组建了57人医疗保障队,在深圳大运中心体育馆内设置2个固定医疗站与5个移动医疗点,构建起“两站五点”的立体医疗保障网络。
据悉,深圳市在十五运会比赛场馆及接待酒店共设置了193个医疗站点,选派近2000名学科骨干组成驻点保障团队。目前已完成1362名赛事保障医护人员及187名医疗志愿者的系统化急救技能培训。
“我们将根据赛事本身风险大小和观众多少,来灵活配置医疗人员。像足球,我们会设置8个医疗站点,至少配16个医护人员,优先配备来自创伤骨科、运动医学的医护人员。风险比较高,比如像拳击比赛,我们共设置了5个医疗站点,至少10个医疗保障人员,4辆救护车进行现场驻点,随时做好准备。”市卫健委有关负责人介绍说。
据悉,为确保参赛运动员、技术官员及现场观众的生命安全,市卫健委制订《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深圳赛区场边医疗点急救响应机制方案》,规范赛场医疗急救响应流程,完善场边医疗点与裁判组的协同对接机制。医疗团队将提前抵达现场完成布设,并对动线进行周密规划。现场配备专业担架员及完整急救设备,确保响应迅速、处置高效。医疗人员将根据伤情第一时间实施分级救护,在全力保障选手生命安全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对赛事的影响。如遇心脏骤停等危急情况,将立即启动心肺复苏及AED急救,并同步展开安全转运与后续救治。
此外,全市指定31家三甲医院作为定点救治医院,并全面开通医疗救援绿色通道。市急救中心专门升级了120调度指挥系统,增购了涉水救护车,配置多台AED,为所有比赛场馆配备了统一的急救设备和药品目录。此外,我市7支紧急医学救援队伍随时待命,进一步完善直升机救援、无人机送血等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全面提升应急医疗响应与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