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引进来”到“创一流” 深圳高校备受青睐

【打印】 发布时间:2025-08-14 信息来源:深圳政府在线

  暑假过半,深圳高校里一派热气腾腾的景象:实验室灯火通明,备赛学子争分夺秒;校企合作空间内,大学生在导师带领下沉浸式研学;体育场上,十五运会志愿者反复打磨着礼仪动作;教室里,已有大一新生提前报到,规划着大学生活……

  近些年来,从引进名校分校完成高等教育的原始积累,到进入自主创新的深水区,深圳高校走出了一条跨越式发展、创新发展之路。

  深圳高校投档分数线持续走高

  今年深圳高校持续走高的投档分数线,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深圳高校到底有谁在呀,何以赢得考生如此青睐?”

  在深圳职业技术大学2025级本科新生座谈会上,高考成绩617分的新生林港洺说出了来深读大学的“蓄谋已久”:丰富的资源、精良的设备、优质的师资是基础,但最核心的吸引力是深圳这座城。这里广阔的学习视野、高质量的就业前景,让不少学生将深圳高校作为高考第一志愿。

  1983年,此时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仅3年,特区的第一所大学——深圳大学开始招生。如今,全市已有17所高校,西丽、大运、光明3个大学城在深圳3个方位构建起知识创新高地;河套学院、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粤港澳大湾区)高端科学仪器分中心等一批“国字号”重大平台纷纷落地深圳。西丽湖国际科教城X9高校院所联盟推动全市高校之间、高职与应用技术型大学之间实现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职业院校在国内率先建立“职技融通”双轨人才培养、五年长学制培养等新模式。

  善弈者谋势,善谋者致远。深圳将充分发挥高等教育“龙头”作用,按照专业型、小而精、都市型、紧凑型办学要求,加快建设深圳海洋大学(筹),高标准推进暨南大学深圳校区、大学城国际校区、哈工大(深圳)二期等项目建设;建强建优X9高校院所联盟,有序扩大市内高校间,以及与港澳高校的课程互通、学分互认;持续深入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高标准建设深圳理工大学,积极开展本硕博培养试点;办好两所职业本科和深圳城市职业学院,大力培养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

  专业发展速度快 学科紧贴产业落子

  把专业设置在产业链上,是深圳高校的育人特色。

  近年来,“高校+龙头企业+高水平科研机构”相互融合的学科共建共享新机制在深圳不断得到探索:南科大和龙头企业共建半导体学院,被教育部列为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哈工大深圳校区成立校外实习与联合培养基地30余个,本科生实习合作企业超100家;深职大产教融合模式被国家发展改革委作为“深圳经验”向全国推广。从零件采购、代码咨询到加工协作,可以说,深圳高校学生在研发中遇到任何问题,都能很快从企业找到解决方案。

  产教融合的深度,决定了学科专业感知产业脉搏的精度。深圳高校以深圳“20+8”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需求为“罗盘”,精准校准专业群建设航向,向行业协会借“智慧望远镜”,向合作企业要“需求清单”,让新兴专业“站在风口上”,让传统专业“老树开新花”。校内基础支撑,校外资源协同,当零件、供应商、制造商、科学家和学生在十几公里的空间里高效协同,产业的底气自然越来越足。这种科技赋能重塑教育生态的模式,对即将面临就读高校选择的高三学子极具吸引力。

  “深圳理工大学的专业设置贴紧时代发展脉搏,学科交叉融合程度高,大一就能进入实验室跟着导师做项目,感觉太棒了。”新生欧阳泽鸿一脸兴奋地告诉记者。

  深圳高校确立的科研导向目标清晰,科技创新“上层次”、科研成果“接地气”、服务社会“用得上”,“入学即入产业链”的培养模式,催化着学术资源与产业动能的深度“化学反应”。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要想实现高校与产业发展共生共长,深化产教融合模式创新是重要途径。作为国家首批产教融合试点城市,深圳在全国率先探索形成了产教融合的“深圳模式”。未来,深圳将推动全市高校与高水平研究机构密切协同,探索产教深度融合新机制。

  就业前景广阔 名校与“大厂”共筑创新强磁场

  来自山东的梁孟泽,今年以656分的成绩考入南方科技大学。除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南科大亮眼的就业前景同样深深吸引着他。

  近年来,南科大通过“校企联合实验室”“订单式培养”等举措,精准对接国家重点产业需求,深挖市场化岗位,积极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今年该校就业的毕业生群体中,粤港澳大湾区和“一带一路”地区就业人数占比近七成,近四成就业毕业生进入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

  站在深圳大学校园内,目光所及之处,200余家上市公司如群星闪耀——腾讯的创新浪潮、大族激光的精密之光、中兴的通信蓝图、大疆的无人机梦想,以及TCL、创维、金蝶等行业巨头,共同织就了一张深圳学子专属的创新创业网络。建校40多年来,80%的深大毕业生扎根深圳,除了校友创办的世界级领军企业引领我国互联网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每年孵化新增创业企业过百家。

  截至目前,哈工大深圳校区已累计培养了3.3万余名学生,超60%的毕业生在粤港澳大湾区就业。该校历届毕业生创办企业达百余家,89%为科技型企业,85%在深圳创办。

  深职大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保持高位,92.2%的毕业生持有专业技能证书,每年为本地企业输送的技术骨干支撑着大湾区专精特新企业人才供给。

  对于欧阳泽鸿来说,选择一所高校就是选择一座未来发展的城市。“深圳有良好的干事平台,比如政府出台支持创新创业的若干政策、提供启动资金、补贴等,同时,很多大厂都在深圳,方便学生实习实践,学习激情拉满。”

  依托坚实的产业根基与前瞻布局,深圳正以前所未有的底气和创新创业热情,在高等教育领域续写着更多激动人心“春天的故事”。

  数说深圳高校发展

  深圳高校数量已达17所。2024年,全市高校7个学科进入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排名前1‰,48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分别以新增10个博士点、9个博士点,位列全国第一、第二。

  全市高校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67项,开展校企联合培养项目483项;校企合作打造了4个高等工程师学院和47个特色产业学院,建立了产教深度融合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