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依托赤坳水库、铁岗-石岩水库水源地实施水土保持工程,形成的碳汇量助力体育赛事碳中和。图为赤坳水库。
6月25日,广东省首单水土保持碳汇在深圳成功签发,并由深圳市水务局与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深圳赛区执委会正式签订捐赠意向书。这标志着广东省在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上取得重要突破,对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2024年9月,广东省水利厅将深圳市列为我省水土保持碳汇交易试点。深圳依托水库水源地实施水土保持工程,种植水源涵养林,减少了水土流失造成的经济损失,节约了河道清疏、水利设施维护等费用,有效降低生态治理成本,最终选取深圳市赤坳水库、铁岗-石岩水库2019-2024年水源涵养林进行碳汇量核算,经深圳市生态环境局正式备案并签发碳汇量26133tCO2e(tCO2e代表“吨二氧化碳当量”,是用于表示碳排放的单位)。
为落实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绿色办赛理念,助力赛事碳中和,在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广东省水利厅、深圳市生态环境局指导和支持下,深圳市水务局严格按照规定流程,进行碳普惠核证减排量开发,实现水土保持碳汇进入碳汇交易市场,将本次碳汇量全部捐赠给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深圳赛区执委会,用于深圳赛区赛事碳中和。
本次水土保持碳汇的签发和捐赠,是广东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创新实践,也是深圳市在推动水土保持碳汇交易方面的积极探索,为水土保持碳汇进入碳汇交易市场打通了道路,将有力提升企业、组织和公众对水土保持碳汇工作的认知和参与度,推动更多的主体参与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行动中来,为广东其他地市水土保持碳汇交易提供了经验。
深圳发布应对气候变化白皮书
6月25日,在第十三个“全国低碳日”到来之际,市生态环境局发布《深圳市应对气候变化白皮书(2024)》(以下简称《白皮书》)。《白皮书》全方位展现了深圳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在气候治理方面的生动实践,彰显了这座“创新之都”在气候治理领域的智慧与担当。
《白皮书》显示,在“双碳”目标指引下,深圳全面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双碳”行动取得积极成效。产业结构加速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2.3%,绿色低碳产业增加值达到2439亿元,绿色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前列。能源结构持续优化,清洁能源装机占比突破80%,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历史性超越煤电。重点领域节能降碳不断深化,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76.9%,位居全球领先地位;绿色建筑面积达2.1亿平方米,密度引领全国;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134家,新型工业化进程不断提速。碳汇能力稳步增强,森林蓄积量超过469万立方米。
作为全国首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城市、气候投融资试点城市,深圳充分发挥市场化优势,引导资本向绿色领域流动。目前,碳市场覆盖面已扩大至38个行业、708家重点排放单位。同时,深圳积极支持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应用,开展气候投融资项目库征集工作。截至2024年底,深圳碳市场累计成交量1.08亿吨,成交额24.75亿元,配额年均流动率连续多年居全国试点首位;绿色信贷余额首次破万亿元大关;累计推出气候融资项目293个。
创新示范是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力量,深圳在气候治理领域开展多层次、多领域气候治理创新示范探索,聚焦低碳发展路径探索、近零碳实践、减污降碳协同等关键方向,以制度创新突破、技术场景融合为导向,形成“点面结合、梯次推进”的示范效应。截至2024年底,累计推进四批113个近零碳排放区试点项目,遴选出首批20个减污降碳协同控制标杆项目和15个大型活动碳中和标杆项目,积极探索低碳发展多元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