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霍丹丹 通讯员 麦永冠
深圳党史馆位于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系统介绍了深圳地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奋进新时代的光辉历程。2019年6月正式对外开放,基本陈列分为红旗屹立深圳湾、社会主义新宝安、改革开放排头兵、新时代的先行示范区4个部分。
深圳作为经济特区为人熟知,但这里还是广东较早建立党组织的地方,就很少有人了解。走进深圳党史馆第一单元“红旗屹立深圳湾”,一张古朴斑驳的书桌格外引人注目,这就是当地党组织创始人黄学增在革命年代使用过的。
深圳党史馆展厅内景。
深圳当时还是宝安县,地处珠江口,毗邻香港,地理位置尤为重要,为适应革命形势发展,尽快建立当地党组织十分必要。1924年下半年,中共广东区委派共产党员黄学增等人到宝安县开展建党工作和农民运动。1925年7月,肩负着党组织的重托,黄学增成立中共宝安县支部,并担任首任支部书记,从此在深圳地区播下革命火种。黄学增不仅组织指挥了宝安县农民暴动,而且注重加强党的建设,培养先进分子加入党组织。1929年,黄学增不幸被捕,面对敌人许诺的高官厚禄,他说,“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铁铸的,千金万银也动摇不了我革命的意志”。就这样,29岁的黄学增英勇不屈,慷慨就义,用生命践行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
华南地区的第一面五星红旗,也在深圳升起。1949年9月下旬,由千余名青年组成的中共干部教导团,受命在大鹏王母墟培训,准备参加接管广州工作。教导团从新华社电讯稿中得知北京将于10月1日举行开国大典的消息,便立即开会决定:10月1日举行升旗仪式。粤桂边区纵队参谋长杨应彬同志按照电讯稿中的国旗图样和制法说明承担绘图工作,另请几位女同志完成国旗缝制。10月1日清晨,在王母墟光德学校操场,这面鲜艳的五星红旗迎着晨风朝阳庄严地升起。如今,这面五星红旗被收藏在深圳党史馆的展柜中,静静地诉说着当年的峥嵘岁月。
改革开放初期,凡往来特区与内地之间的内地人员,需要办理“边防证”。
穿行于展厅,时光在眼前流转,很快就来到了改革开放时期。1979年,宝安县改为深圳市。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正式建立。在“改革开放排头兵”展区,播放着邓小平同志视察深圳的珍贵影像。1984年1月,邓小平同志来到深圳经济特区视察。两天的时间里,他登上罗湖商业区国际商业大厦,考察渔民村、蛇口工业区等地,看到经济特区一片热火朝天的兴旺景象,肯定了“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
特区快速发展的背后,离不开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也离不开干部群众开拓进取精神和苦干实干作风作保障。展馆内,一张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南下深圳投身建设的老照片引人驻足。当时,由于特区建设任务重、本地人口不足,大型建筑项目难以开展。为了支援特区建设,基建工程兵两万余人来到深圳。那时的深圳城区面积狭小,很多地方还是荒坡野岭、杂草丛生,战士们被安置在简陋的竹棚里,旁边就是坑坑洼洼的泥地,远处是不见人烟的山包。乐观的战士们称这些竹棚军营为“竹叶宾馆”。炎热的夏天,蚊虫肆虐,高温难耐,蛇鼠时常在营区出没。下大雨时,人在床上睡,水在床下流。他们以顽强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拓荒牛精神。深圳经济特区的建设者们,打响了蛇口开山炮,建立了新中国第一个出口加工区、科技工业园区,创造了众多的全国第一和享誉世界的深圳速度。
随着特区建立,许多领域进行改革,很多规章制度还未健全,一些党员干部钻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空子损公肥私、贪污受贿,严重危害特区改革开放事业,完善监督机制保障政府廉洁高效势在必行。于是,全国恢复行政监察体制后组建的首个地方监察机关——深圳市监察局于1987年成立。监察局成立后的第一项工作就是清理对外经济合同。当时合同法尚未颁布,一些经济合同中存在吃回扣等行为。监察局在很短的时间内清理了3万多份合同,通过政令检查等形式,摸清和发现案源,查处了一批国营企业领导人收受贿赂及失职渎职等大要案,为稳定特区的经济秩序起到重要作用,成为深圳政令检查、效能监察的改革缩影。
1999年10月,首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在深圳举行。
今年是深圳地区党组织成立100周年和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回首来路,正是凭借“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让深圳从一个边陲农业县发展成一座国际化大都市。如今,特区建设依旧如火如荼,建设前海自贸区、大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人民为中心建设高质量的民生幸福城市……在党史馆的“新时代先行示范区”展示单元,一项项成就、一个个展望,勾勒出新征程上的特区新面貌,春天的故事正在续写。
文章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杂志2025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