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聚焦AI、创新生态、交通能级提升,深圳市人大代表团支招龙岗

【打印】 发布时间:2025-03-03 信息来源:龙岗政府在线

  2月25日,深圳市七届人大六次会议开幕,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强优质资源向原特区外和东部地区倾斜“,龙岗作为东部中心,其发展更是备受关注。

  在分组审议会上,市人大代表们围绕龙岗区的发展重点、难点,聚焦产业、创新生态、交通等关键领域展开热烈讨论,从发力新赛道到创新生态构建,从交通枢纽能级提升到人才引育机制优化,市人大代表们的建议既直面痛点,又谋划长远,为龙岗区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建议。

  谈产业 用好关键平台、强化人才吸引,竞逐AI、低空新赛道

  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2025年深圳将全力竞逐人工智能、低空与空天等产业新赛道、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

  产业历来是龙岗发展最坚如磐石的“基本盘”,低空经济、人工智能也是龙岗区竞逐的新赛道。在龙岗分组审议会上,代表们热议人工智能、低空发展。

  龙岗区是深圳市乃至粤港澳大湾区最早开始探索低空经济发展的城区之一,拥有厚实的制造业家底和成熟的空域基础设施资源,具备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到人才培训、应用推广的全产业链服务,更是在深圳低空产业格局中唯一同时拥有低空飞行试验区和低空测试场的重点区域。

  2024年11月22日,龙岗区联合IDEA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低空经济分院(简称“IDEA低空院”)自主研发的OpenSILAS 1.0 Alpha版正式发布,是国内首个低空管理与服务操作系统。该系统旨在统筹、协调、管理、分配低空时空资源,支撑、管理、服务各类低空飞行活动,被称为低空经济的“数字大脑”。

  深圳市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院长陈湘生在会上表示,低空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要加速推进低空装备安全、飞行安全和公共安全的研究、验证和评估工作,形成一批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益的低空安全标准,助力深圳低空经济产业安全、有序发展。就龙岗而言,陈湘生呼吁,将IDEA低空院纳入深圳市低空经济制造业创新中心,用好这一关键平台,并将其接入市级、国家级平台。

  龙岗区作为全国工业百强区“七连冠”,拥有深厚的AI基因和丰富的应用场景,是发展人工智能的沃土。2024年,龙岗坂田、龙岗大运两个片区入选深圳市“十大人工智能集聚区”;深圳工业软件园、大运AI小镇、天安云谷、星河World园区纳入全市人工智能园区规划,龙岗全屋全车全身“三全智能”火出圈,机器人“工友”赛博搬砖、巡防无人机、水面救生机器人,上天入海……

  进入2025年,龙岗又率先把DeepSeek纳入政务服务,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工智能学院应运而生。

  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龙岗区更是提出“All in AI”战略,构建“3+4+N+AI”特色产业体系。依托“IT+BT+低碳”三大主导产业,发力低空经济、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新赛道,布局万P算力池、具身机器人示范区等智能基建,推动让AI赋能千行百业。

  那么龙岗发展人工智能产业,还有哪些能力需要补足?

  深圳市人大代表、深圳龙岗智能视听研究院院长张伟民建议,加强初创企业孵化和基础研究。他建议由市工信局牵头成立国际性产业联盟,整合“产、教、研、融”资源,并组建人工智能投资基金支持联合创新。另外,人才是人工智能及智能机器人领域的最大竞争力。张伟民建议设立专项人才补贴,对中小企业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给予购房、子女入学等优惠,形成“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氛围。

  就龙岗区大力推进的“三全智能”中的全屋智能,深圳市人大代表、深圳市科信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登志提出建议。他建议政府牵头建立统一的行业标准,推动跨品牌设备互联互通,并加强国产芯片、传感器等核心技术攻关。强化数据安全监管,建立智能家居产品安全性能认证体系,保障用户隐私。同时,他呼吁高校增设智能家居相关专业,并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推行“订单式”培养。发挥方舟壹号实验室等平台作用,举办行业论坛和技术竞赛,加速人才成长。

  谈科技创新生态 设立高校科技园,激活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这已是各方共识。而推动科技创新生态的设立,则离不开政策、人才、资金等多方面、系统性的支持。会上不少人大代表“支招献策”。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无界之城'概念,推动教育、科技、产业之间的无界融合,将为深圳的创新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市人大代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协理副校长李学金认为。

  他提出,企业与高校的合作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高校聚集了大量人才,在科技创新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是在基础研究方面。然而,高校的科研成果需要转化为企业的生产力,才能支撑科技创新。因此,在科技创新生态中,高校和企业应各自发挥优势,实现1+1>2的效果。

  “企业在市场一线,对市场需求更为敏感,政府可以通过补贴方式更好地配置资源,促进产学研结合。”李学金呼吁,政府在支持高校与企业合作方面,可以采取更灵活的方式。例如,通过补贴方式支持企业与高校的合作,而不是仅仅通过政府主导的课题申请模式。

  李学金指出,就龙岗而言,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集聚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下文简称“港中深”、“深北莫“、“深信院”)等高校,随着这些学校在人才引进、平台建设和基础研究等方面的长足进步,积累了大量的专利和核心技术,因此大力推动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对于落实落细和龙岗区新兴产业发展、推动创新生态创立具有重要的意义。

  他建议在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成立高校科技园:依托科教城,打造高校科技成果本地转化集聚地,借鉴深圳虚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等经验,推动高校科技成果优先在合作区转化。

  设立天使资金,支持高校与企业合作的技术转移项目。打造品牌化校企对接活动,定期编制企业技术需求清单和高校科技成果报告,推动高校与企业技术供需高效匹配。引导高校利用市场化资源,满足科技成果转化的产品打样等需求。

  “政府在科技创新生态中应更多扮演‘雪中送炭’的角色,而不是‘锦上添花’。对于一些初创企业,政府尤其需要加大支持力度。”李学金在采访中表示。

  谈交通 强化枢纽建设,补齐重点区域、重大产业配套支撑

  “加强重点区域、重大产业配套交通支撑”“深化研究21号线、10号线东延等线路在龙岗中心城设站”“保障东部过境通道、盐龙大道南段等‘老大难’项目”..……龙岗区作为深圳东部中心,近年来交通基础设施虽有显著提升,但仍面临不少挑战。会上,多位代表从不同角度提出破解之策。

  深圳市人大代表、深圳市新城市规划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春杰多年来跟踪调研深圳东部交通建设问题,他直言,龙岗区存在重大枢纽布局不足、轨道交通线网密度偏低、建设资金保障压力大等问题,已成为制约发展的主要因素。

  如何破解难题、补齐短板?

  针对交通枢纽布局不足,张春杰提出加快启动开展深圳东站、平湖站两个枢纽站的升级改造。他指出,整个东部地区仅有“一主两辅”,且三个站到龙岗中心的时空距离均在30分钟以上,深圳东站仅为三等站,枢纽能级不足、接驳不畅,周边交通拥堵、公配不足等问题亟待解决。

  深圳市人大代表、博为医疗机器人有限公司总经理靳海洋也呼吁提升深圳东站枢纽能级。

  “目前,深圳东站作为龙岗西部唯一的综合性交通枢纽,目前主要承接普速列车,功能定位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严重不匹配。”靳海洋在采访中表示。

  靳海洋建议推动深圳东站向“普铁+高铁”混合枢纽转型,分流深圳北站的高铁运力,并引入广九高铁线路,强化与香港的快速联系。同时,应加快站城一体化开发,整合商业、科创、文化等功能,打造“枢纽经济消费圈”,推动区域经济、交通、生活品质全面提升。

  在轨道交通方面,针对龙岗中心城轨道交通布局存在“线过而站不设”的尴尬,张春杰呼吁在第五期修编中深化研究21号线、10号线东延等线路在龙岗中心城设站的可行性,并推动东部快轨线位经龙岗接入香港北环线。

  此外,针对轨道交通建设资金分配不均的问题,深圳市人大代表、技师学院副院长彭莺建议市级层面加大对原关外区的支持力度,调整融资资金分担比例,助力全市均衡发展。

  在龙岗区内的路网建设方面,张春杰指出,龙岗对外联系的通道不足,压力都在机荷、深圳外环、水官几条高速上,高峰时期拥堵问题突出,对于龙岗中心的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已产生严重的障碍。此外,区内干线路网衔接薄弱,导致“最后2km”出行不便,“例如,龙岗中心城和宝龙街道作为区内核心区域,也缺乏快速直达线路,二者间交通出行时间都要40分钟左右。

  他建议加快推进“3+7”重点道路,加大对重点区域发展、重大产业落地项目配套的交通支撑。

  如:加快推进盐龙大道南段建设,支撑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阿波罗未来产业城、横岗光学智谷;加快深汕路(龙岗大道至坪山大道段)整体改造提升,推动东部产业发展与升级转型特别是比亚迪全球研发中心项目落地;加快推进龙岗区黄阁路(南延段)、龙飞大道南延建设,推动大运片区和龙岗中心区开发建设等等。

  张春杰重点提及东部过境通道、盐龙大道南段等“老大难”项目。东部过境高速自2010年开工以来,因资金问题多次停工,成为深圳“最大断头路”。会上张春杰透露,由于“僧多粥少”背景下,部分重大项目资金保障明显不足,他建议市政府专题梳理此类项目,优先保障续建工程资金,并探索通过地方政府专项债解决建设资金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