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深圳市七届人大六次会议南山代表团分别举行全体会议和分组会议,先后审议市政府工作报告、市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市“两院”工作报告等。代表们结合各自工作,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谋发展,议改革,话民生。
关键词:人工智能 推动应用落地实现降本增效
开年以来,随着DeepSeek火爆出圈,人工智能等科技创新话题热度不减,也成为今年深圳两会上代表们关注的焦点。
市人大代表郭滨刚说,深圳不仅是我国科技创新的前沿高地,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施展抱负的最佳舞台,拥有雄厚的电子信息产业和制造业基础、开放包容的政策环境,以及创新创业活力,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浪潮中为民营企业提供了优良环境和巨大机遇。深圳的民营企业一定要把握机遇、积极应对,充分利用政策红利,积极引进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大胆创新,提升自身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实力。
市人大代表王志国认为,南山区作为深圳的经济大区、科技强区、创新高地,可以从人工智能的顶层架构设计上,全面考虑如何用“人工智能+”赋能先进制造、数字能源、文化创新、城市治理、健康养老等领域,从算力资源整体统筹与调度、数据治理、资金投入、机制完善等方面提出整体“人工智能+”解决方案。他建议,在南山区建立首个人工智能原生社会示范区,打破对传统底层硬件系统的依赖,全面整合数据和算法,推动人工智能原生应用在各产业的落地,建立共享机制,实现降本增效。
市人大代表陈湘宇建议,依托深圳的科技创新生态体系,准确把握通用人工智能产业政策方向,紧抓发展路径上的不变核心,保持政策持续稳定。积极发展产业集群,通过释放产业集群的规模效应、强化协同创新效应、激发知识溢出效应,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工智能创新高地。
关键词:“无界之城” 打破“高校围墙”实现多方融合
今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高水平建设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等,打造教育、科技、产业融合发展的‘无界之城’,推动X9高校院所联盟打造世界级科教共同体。”“无界之城”的新概念引发人大代表的关注。
市人大代表王艳梅认为,西丽湖国际科教城作为重大创新平台,其建设和发展对于推动深圳创新驱动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但在运营机制上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她建议,通过立法完善相关体制机制,推动高校学分互认、开放实验室,打破“高校围墙”,实现教育、科技、产业的深度融合。此外,高校与企业要形成联动和融合,从而实现人才、技术、成果和资金的流动,这是“无界之城”建设的重要方面。
“深圳的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高度融合,为‘无界之城’的构建提供了坚实基础。建议首先要打破学校和学校之间的边界,实现课程共享、教学实验仪器设备开放,以及师资共享。”除了人才培养,市人大代表姜虹还强调了科研领域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落地的重要性。她认为,“无界之城”应该带动整个南山区乃至深圳的科研发展,形成在某个学科方向上的规模效应。产业引领是打破边界的关键,可以通过产业引领资源整合,融合资本力量,推动“无界之城”的实现。
关键词:人才 优化软环境吸引更多人才
创新发展,人才是关键。2月23日,深圳市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官宣深圳正着力打造最好科技创新生态和人才发展环境。今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2025年,深圳将全力构筑高水平人才高地。
市人大代表张天瑜说,深圳的创业氛围、宜居环境,以及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都成为吸引年轻人的重要因素。他建议,政府要进一步优化深圳的软环境,以提升城市吸引力,吸引更多优秀企业和毕业生来深发展。
市人大代表楼仙英建议,用足用好经济特区立法权,研究出台地方性法规保障人才权益,充分用好人才优惠政策,吸引和培养高端技术人才。
“深圳要加大国际人才的吸引力度,建议进一步完善促进外籍留学生在深就业创业体系。”市人大代表何珊珊建议,参考国外先进经验,探索给予外籍毕业生更长的择业期限,或逗留期限,减少国际青年人才留深就业的障碍。
关键词:旅游 依托产业优势打造特色品牌
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阳光明媚的深圳迎来大批国内外游客。携程发布的《2025年春节旅游总结报告》显示,深圳位居春节假期国内入境游热门目的地城市之首。
市人大代表唐红建议,加强文旅资源挖掘与整合,打破区域和部门之间的壁垒,推出跨区域的精品旅游线路。支持企业加大在文旅领域的科技研发投入,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创新旅游体验方式。依托深圳的科技产业优势,培育和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文旅”品牌。
市人大代表曾常青认为,科技旅游是产业融合发展新业态。建议充分利用深圳的高科技企业和科研机构资源,整合各企业内部的科技展示展览平台,开发一系列具有吸引力的科技旅游产品,打造更多的科技旅游精品线路。
市人大代表郑春雨建议,加大对后海、深圳湾等核心商圈的投入,加快相关项目的建设进度,引入首店、特色小店等多元化商业形态,融入文化、艺术元素,打造深圳消费热点,提升商圈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