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海加快建设人工智能产业高地

【打印】 发布时间:2025-02-26 信息来源:深圳政府在线

  APEX一体式自动化开发平台让自动化更为简单智能,AI配电设备智能感知保证供电服务水平,人工智能算力加快建设……

  2024年,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下称“前海”)营利性服务业、金融业、交通运输、工业、建筑业均两位数增长,现代服务业增加值1884.4亿元,增长7.5%,产业结构加速优化,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壮大,已经形成具有深港特色、优质高效的现代服务业新体系。

  2025年新年伊始,深圳提出深化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提升源头创新能力等举措。在前海,人工智能创新更有力、应用更丰富,以人工智能赋能的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高地,呈现更加生机勃勃发展态势。

  打造创新试验平台 让人工智能创新更有力

  近日,记者在国家级小巨人企业慧灵科技的产品展厅看到,拥有高精度、高度集成的四轴机械臂自动化操作系统,在现代服务业生产线上发挥着“大作用”。

  “依托慧灵科技一体式自动化开发平台,所推出的全系列电动执行单元,以及四、六轴协作机械臂等全矩阵产品,以高效、低成本、模块化的方式,为企业提供了高性价比的机器人产品及自动化解决方案。”慧灵科技CTO廖泽立介绍,慧灵一体化开发平台,便捷超乎想象。3D仿真,有效提升方案设计效率;电气拓扑图,降低接线和设备调试难度;图形化编程,简易地完成机器运动编程;孪生部署,实时远程查看设备状态。

  廖泽立告诉记者,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迅速,未来提升效率的发展空间难以想象,目前慧灵科技借助DeepSeek开发基于分布式AI的自动化智能体,为一体自动化开发平台戴上了“超清眼镜”,打造了多款更加智能的现象级产品,从成本、效率和易用性等多个维度降低了自动化改造的门槛。

  近年来,深圳加快AI产业布局和规划,先后出台《深圳市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行动规划》《深圳经济特区数据条例》《深圳市加快推动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应用行动方案(2023—2024年)》等。2021年9月《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发布,首次赋予前海“加快科技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重大任务,前海人工智能产业进入发展“快车道”。目前,前海人工智能集聚区已拥有388家人工智能企业,规模以上企业达258家。前海人工智能企业主要分布在应用层,涵盖智慧金融、智慧物流、智能制造、智慧交通、智能机器人等多个产业领域,已形成了以思谋科技、影石创新、小马智行、海柔创新等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应用创新企业集群。

  建设产业集聚区 让人工智能应用更丰富

  行业数据、专业知识、市场拓展通道、全业务场景……

  去年,前海印发出台《深圳市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管理局关于支持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应用的若干措施》,前海以此为契机,推动建设深港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大力推进智能算力基础设施建设。

  依托深港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前海供电公司基于开源鸿蒙与欧拉技术形成的电力鸿蒙数据底座,目前已实现了电力设备间的能力共享,数据互通,云边端跨域融合,为人工智能应用创新提供高质量的数据基础。

  “今年,在公司110kV八路变电站实现了典型设备缺陷的智能声纹识别与定位,实现对主要设备的全天候、实时、无人化远程故障监测与预警,每月产生设备运行数据约439万条,为AI算法训练,提供了足量数据样本。”前海供电公司副总经理张文凯表示,前海供电公司目前已产生配电设备声纹监测模型、配电安全生产视频智能识别模型、电力鸿蒙数据底座等创新成果,同时与前海人工智能集聚区内的多家企业联合探索其在配电行业的应用。但作为供电企业,人工智能算法研发并非自身所长,前海供电公司希望能依托深港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解决人工智能算法研发问题。

  事实上,前海已针对辖区内企业对人工智能算法的需求有所动作。一方面是强化算力支撑,落户于前海的深圳首个信息通信领域国家级基础设施——“国家(深圳·前海)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已于2023年底,与前海管理局共同发布“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算力服务平台”,现已接入18个算力资源池,汇聚算力规模超10000P,正式为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人工智能团队提供算力服务;另一方面是创新算法服务,在网信部门指导和支持下,前海设立全国首个大模型和算法创新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合规指导和专业服务,已累计服务企业达150家,有力促进人工智能技术的规范化和规模化应用。

  2024年1月3日,前海深港人工智能算力中心正式启动。作为深圳首个全部使用先进AI芯片的高算力市场化平台,该中心一期建成算力500P(FP16),将有助于打造前海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带动大湾区人工智能全方位各领域的高水平应用,为深圳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贡献前海力量。

  下一步,前海将以人工智能发展为契机,把科技创新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动力,以推动引领产业创新的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主攻方向,以加快颠覆性技术创新产业化为突破路径,以集聚国际一流创新人才为关键支撑,持续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努力打造科技产业变革的孕育地、爆发地、成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