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给孩子打鸡血、安排学习与活动,不停地敦促孩子拼搏,当越来越多不甘落后、不敢落后的家长走进“鸡娃”的队伍,你有没有想过——
“鸡娃”背后,是突围还是困境
每天下午5点,北京海淀黄庄的大小快餐店,是校服一族和他们“后援团”的主场。
校服颜色不一,穿校服的孩子或站或坐,或面目无情、或神采飞扬,他们身边的大人忙前忙后:忙着点餐取餐,忙着掐表叫车,很多时候,甚至忙着把食物喂到正在做卷子或看手机的孩子嘴里。
这里是北京市海淀区,被称作“中国教育的青藏高原”,海淀黄庄则被奉为“宇宙补习中心”,而海淀妈妈更以“鸡娃”的教育方法闻名——她们不停给孩子打鸡血,不断给孩子安排学习和活动,不停地让孩子拼搏。同时,海淀妈妈也热爱学习,热衷交流“鸡娃”秘籍,甚至,在她们的带动下,越来越多不甘落后或不敢落后的家长正在走进“鸡娃”的队伍。
临近期末,“鸡娃”家长们这种焦虑的心情也达到峰值。
“鸡娃”妈妈扎堆出现
——“普通人就不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吗?”
专家:“鸡娃”现象是典型的专制型或权威型教养方式,超前培养、突出特长、挤进名校,是“鸡娃”的实现路径
肥肠妈妈是标准的海淀妈妈,8岁的儿子就读于海淀某重点小学,目前综合成绩在海淀同龄人当中属于前1%以内。
“这所学校挺难考上的,学校试题是保密的,每年都在变,没法刻意准备。打铁还需自身硬!”肥肠妈妈说,孩子3~6岁期间,是投入产出比最高的一段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