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军书记讲党课②: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大鹏人也创造了很多“第一”

【打印】 发布时间:2020-12-21 信息来源:大鹏政府在线

  为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根据市委组织部安排,受“市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大讲堂”的邀请,12月17日,第117期新时代大讲堂,邀请到大鹏新区党工委书记杨军作为主讲嘉宾,为大家讲述了“绿色发展、创新发展、向海发展、民生为本、党建引领”的大鹏,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和“双区”建设重要节点,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集中承载区、打造世界级滨海生态旅游度假区的生动实践。

  杨军书记表示,40年来,深圳经济特区的成功实践,积累了宝贵经验,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作了系统总结,提出“十个必须”的重要论断,深化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特区建设规律的认识。在这里,我着重谈四点最深的感悟,与大家交流。

  一、党的坚强领导是深圳经济特区建设事业取得伟大成就的关键所在。

  总书记提出的“十个必须”的宝贵经验中,第一条就是“必须坚持党对经济特区建设的领导,始终保持经济特区建设正确方向”。对此,我非常认同。

  首先,深圳经济特区是在我们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的大背景下诞生的。40多年前,当时中国正徘徊在“向何处去”的十字路口。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拉开了改革开放大幕。然而,改革开放之初,还正值传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为主导,严重制约国民经济发展。要加快速度,就不能墨守成规。

  1979年4月,习仲勋等广东省委负责同志向中央提出在毗邻港澳的深圳、珠海和重要侨乡汕头举办出口加工区的建议,得到邓小平同志大力支持,并提出“还是叫特区好”。

  1980年8月,党和国家批准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自此,深圳开启了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劈波斩浪的伟大航程。

  可以说,没有党的正确领导,没有党作出改革开放这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就不会有深圳经济特区,更没有今天惊艳世界的奇迹!

  同时,深圳40年来在风雨磨砺中每迈出一步,都得到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

  邓小平同志两次视察深圳,写下了“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题词,并要求深圳“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江泽民同志勉励深圳要“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

  胡锦涛同志要求深圳“努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

  特别是,进入新时代,每逢重要历史时刻,每到发展关键节点,习近平总书记都会对广东、深圳发展提出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指示,指引航向,鼓舞斗志。

  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离京视察“第一站”就来到广东、深圳,向世界宣示中国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坚定决心。

  党的十九大后,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总书记再次来到广东、深圳,勉励深圳改革开放再出发、再创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等重大战略。

  今年,党中央在深圳隆重举办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出席并作重要讲话,发出了“经济特区不仅要继续办下去,而且要办得更好、办得水平更高”时代强音,对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作出全面部署,为我们在新起点上继续推进深圳经济特区事业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二、改革开放是深圳经济特区40年沧桑巨变的成功密码。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大会上深情地讲到:“当年的蛇口开山炮声犹然在耳,如今的深圳经济特区生机勃勃,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磅礴伟力,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

  回眸40年,正是这蛇口开山第一炮,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帷幕。当年,从我们大鹏走出来的改革家袁庚,作为蛇口工业园区第一任党委书记,在这块不足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带领广大有志之士,冲破思想禁锢,进行大胆的改革探索和试验,不仅喊出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口号,还充分利用外资,大力发展“三来一补”产业,迅速形成了以工业为主、工贸结合的外向型经济,并在劳动用工制度、干部聘用制度、薪酬分配制度、住房制度、社会保险制度、工程招投标制度及实行企业股份制等方面进行了多项改革和创新,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40年来,深圳从“三来一补”利用外资,到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吸纳国内外各种先进生产力要素;从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到规则、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从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企业管理经验,到孕育出华为、中兴、腾讯、大疆等一批引领产业发展、驰骋全球市场的知名跨国企业,深圳的改革开放事业成就了“深圳奇迹”,也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奇迹的精彩缩影。

  三、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为特区创新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总书记在“十个必须”的经验中指出“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敢闯敢试、敢为人先,以思想破冰引领改革突围”,同时要求我们“继续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勇当新时代的‘拓荒牛’”。可以说,一代一代特区人正是凭着这样一种特区精神,才创造了1000多项改革的“中国第一”。

  随便列举一下:比如,深圳引进了新中国的第一家外资银行——南洋商业银行深圳分行,发行了新中国第一张股票——“深宝安”,开设了新中国第一家律师事务所——蛇口律师事务所,打造了中国第一个主题公园——锦绣中华,开办了中国内地第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招商银行,敲响了中国土地拍卖“第一槌”——拍卖现东晓花园土地使用权,成立了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保险公司——平安保险,建成了新中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成为了中国第一个没有农村的城市——宝安、龙岗两区全面实现城市化,等等。这些“第一”一再证明:伟大的事业都始于梦想,伟大的事业都基于创新,伟大的事业都成于实干。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大鹏人也创造了很多“第一”。比如:1980年,大鹏落户了深圳第一家外资独资企业,也是深圳创办最早、规模最大的印染企业——新南新印染厂,后来该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更名为“中冠”后上市,成为中国纺织印染业第一家股票上市公司。九十年代,大鹏的“三来一补”企业华粤五金制品厂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大的铜锁制造商。本世纪初,当时总部还在大鹏的比亚迪成长为世界第一大镍铬电池制造商。2011年,大鹏新区成立后,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支持下,新区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积极探索、改革先行,走在了全国前列,如,在全国率先出台《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率先编实“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率先试行领导干部生态审计,等。

  新区因此先后获评“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实践证明,只要我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就一定能够开辟改革发展新境界。

  四、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早已在特区深入人心。

  历届市委、市政府都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早在1988年,深圳就建设了全国唯一一个位于城市腹地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2005年,深圳在全国率先启动生态控制线的划定工作,把全市接近一半(49%)的陆域面积列入生态空间加以保护,这其中大鹏贡献了近1/4,222平方公里,除重大交通设施、市政公用设施、旅游设施和公园以外,严禁在“红线”内进行建设。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始终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重要民生工程摆在全市发展的突出位置来抓。近几年,全市累计投入超过1200亿元治水,率先在全国实现全市域消除黑臭水体;PM2.5年均浓度持续下降,空气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成“千座公园之城”,常态化的碧水蓝天绿地成为城市靓丽名片。

  深圳市民对大鹏生态环境保护也格外关心关注。有一个典型事例:大鹏坝光片区原规划为深圳精细化工产业园,重点发展LNG化工、新材料和精细化工三大产业。

  2011年,该项目受到了包括深圳市政协委员、知名环保人士在内的深圳市民的质疑和反对,一致认为项目将对包括坝光在内的大鹏半岛和大亚湾海域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深圳市委、市政府广开言路,决定下马深圳精细化工产业园项目,并于2013年底出台《深圳国际生物谷总体发展规划》,将坝光确定为核心启动区,着力打造绿色生态湾区、生命科学小城,既充分体现了“生态优先”的理念,又为大鹏绿色发展注入了澎湃动力。在这里,我代表大鹏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向市委、市政府以及一直以来关心支持大鹏保护发展的市民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