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名人大营救旧址纪念馆

【打印】 信息来源:
  

地址:文化名人大营救旧址纪念馆位于龙华新区民治街道白石龙老村内。

简介:抗日战争时期,白石龙村成为阳台山抗日根据地的中心。1942年初,在文化名人大营救过程中,白石龙天主堂做为重要的接待中转站及住宿地,在这里接待和转移了邹韬奋、茅盾、胡绳、丁玲等一大批文化名人。同年4月,日军在对白石龙村的扫荡中烧毁了神父房和修女房,只剩下天主堂保存至今。建筑平面长方形,三间,占地面积91.59平方米。2005年,宝安区政府拨款维修天主堂,新建“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由原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题写馆名。纪念馆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主要包括有近百年历史的白石龙天主堂以及修女房遗址、“胜利大营救”陈列室、3个仿制草寮等,展出文物140件(套)、文化名人相关书籍70余册。200311月,天主堂被宝安区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区级保护单位。201211月,被深圳市委公布为深圳市第一批党史教育基地。

2014年,被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公布为广东省第二批党史教育基地。

文化名人大营救

194112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8日清晨,早已在深港边界一带磨刀霍霍、装备精良的日本南支那派遣军第38师团共15000余人倾巢而出,攻入香港新界。25日,香港总督杨慕琦宣布投降,数千英军放下武器成了俘虏。日军在跑马地举行入城式,随即宣布戒严和宵禁,切断了港岛与九龙之间的所有联系。昔日繁华的维多利亚港湾顿时一片死寂。

这时,因为抗战以来特别是皖南事变后,有大批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精英正避居香港,他们的生命安全受到了严重威胁。日军四处搜捕甚至发布广告,要他们到日本占领军部“报到”。

在这千钧一发时刻,周恩来接连致电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主任廖承志以及连贯、乔冠华等人,要他们在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曾生部的支援配合下,迅速组织这些人员撤退。主要的路线有四条:东线,坐船撤到海丰;东二线,坐船撤到沙鱼涌;西线,经澳门撤往台山等地;中线是最重要的一条线,就是走陆路,先从香港岛坐船偷渡到九龙,由武工队护送,从九龙走青山道,翻过900多米高的大帽山,到达落马洲,过深圳皇岗一带,最后翻越梅林坳进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驻地龙华白石龙村。大营救从19421月初开始,到6月基本结束,共营救800多人,其中比较有名的有300多人。中线是营救的主线,也是被营救人数最多的。这次大营救没有被捕1人,没有牺牲1人,及时保护了一批中华民族的优秀人才,被后人称为“胜利大营救”。茅盾在《脱险杂记》一文中称这次营救工作是难以想像的仔细周密,是“抗战以来(简直可说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邹韬奋也为曾生题词:“保卫祖国,为民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