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雄凯旋!援赣抗洪抢险队平安返深分享抗洪经验

【打印】 发布时间:2020-09-02 信息来源:深圳新闻网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0年9月2日讯(记者 潘润华 实习记者 李日成)8月31日,前往江西省进行救灾抗洪工作的深圳援赣抗洪抢险队完成任务,全队凯旋。9月1日,抗洪队员吴小超和朱云鸿在深圳市应急管理局举办的援赣抗洪抢险经验与成果展示座谈会上,展示了救援队在此次抗洪任务中取得的经验与成果,分享了他们参与此次抗洪任务的感受与心得。

平安返深的援赣抗洪抢险队

前线奋战40昼夜抗洪英雄平安返深

2020年7月,持续强降雨导致鄱阳湖水位猛涨,江西防汛压力增大,多处出现险情,全省面临着严峻的防汛考验。粤赣两地山水相连,百姓血脉相依,汛情发生后,广东省三防指挥部和广东省应急管理厅迅速从广州、深圳、珠海、佛山等市抽调相关人员和装备,编为一队三组十班,实行军事化管理,随时准备驰援江西。其中,来自深圳市广汇源水利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的14名深圳抗洪抢险队员编为抗洪二班,队员吴小超担任二班长。

7月12日,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三角乡34公里长的大堤突然溃堤,决口长180米,两万六千多居民的房屋转瞬便被淹没在滔滔洪水中,本应在七八月丰收的农田也瞬间被吞没。溃堤时,修河已位于历史最高水位23.63米,洪水通过溃口急速向圩堤内流入。7月21号,来自深圳的抗洪二班与广东抗洪抢险队一道奔赴千里,抵达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三角联圩防汛救灾一线遂行抗洪抢险任务。

“洪水不退,我们不撤离。”吴小超说,这是全体抗洪抢险战斗员的庄严承诺。到达灾区后,抗洪二班负责九江市永修县三角联圩水上公路的排涝抢险任务。面对灾区现场的恶劣环境和虫蛇叮咬,抗洪二班队员不畏艰险,连续作战,克服了恶劣环境带来的影响。

“自7月21日晚抵达永修县起,我们在江西九江三角联圩奋战了整整40个昼夜,每天24小时不间断作业执行排水抢险任务,截至8月29日上午9点正式停机。”吴小超说到。最终,来自深圳的抗洪二班完成了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三角联圩内排涝的抗洪抢险任务,并于8月31日下午全员返深。

分享抗洪经验展示援赣成果深圳市应急管理局召开座谈会

9月1日,深圳市应急管理局召开了援赣抗洪抢险经验与成果展示座谈会。会上,刚刚凯旋归来的深圳援赣抗洪抢险队员吴小超和朱云鸿分享了他们此次抗洪过程中取得的经验与成果。

援赣抗洪抢险经验与成果展示座谈会现场

吴小超表示,在刚到达抗洪前线三角联圩时,他内心的第一感受只能用“触目惊心”一词来形容。“被洪水淹没的三角乡如同一片汪洋,大小相当于两个大型水库,水上飘满了各式的垃圾漂浮物排涝。当时眼前的景象,就算是拥有多年抢险抗洪工作经验的我,也是第一次见到,如何尽快开展抽排作业,让老百姓早日回到家园,成为了我当时心中的一块石头。”吴小超说到。

但时间容不得抗洪队员多想。到达灾区不久后,吴小超及所属的抗洪二班就快速投入到了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三角联圩水上公路的排涝抢险任务中。据吴小超介绍,洪水中的漂浮物过多,容易使抽水泵产生严重故障,这是抗洪抢险队员们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当时洪水来得猛,很多老百姓根本来不及收拾东西,水上飘满了浮木、树桩和各种垃圾。”吴小超说到。

朱云鸿表示,在40天的时间里,来自深圳的抗洪救灾队员按照军事化管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克服了高温酷暑、水淹、蚊虫叮咬等种种困难。“我带着队员,穿上密不透风的下水服和救生衣下水救灾,炎炎烈日之下,清理完漂浮物回到岸上的队员们累得虚脱,下水服里倒出来的也全都是他们的汗水。”吴小超说到。就这样,抗洪抢险队员每天在尘土飞扬酷热的堤坝上、在充满垃圾漂浮物的深水中、在毒蛇蚊虫出现的黑夜里,24小时奋战、一刻不曾停歇。

经历了40个昼夜的奋战,来自深圳的抗洪二班取得了优异的成果。“我们深圳分队以省队11分之1的抽水设备,完成了约180万立方米的总排水量,在广东省队的1400万立方米的总排水量中约占8分之1,用广东省内最高的泵车运行效率,完成了深圳市政府的任务,得到了江西省三防办、省应急管理厅方面的肯定。”朱云鸿介绍到。最终,通过历时40余天的顽强努力,深圳抗洪抢险队取得了三角联圩内排涝任务的胜利。

“这次跨省支援江西抗洪抢险任务虽然结束了,但我们的战斗员得到了很好磨炼、排水抢险车得到了实战检验,让队员们收获了人生中难得的精神财富和宝贵经验。同时,此次行动的成功,体现了深圳人的难得品质,为深圳抗洪抢险事业上再添佳绩,并展现了水务人员的工作精神,这背后离不开相关广东省和深圳市有关领导们的深切关怀与鼎力相助。”吴小超说到。

出席座谈会的相关人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