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史志办召开“原宝安县文化人口述史座谈会”

【打印】 发布时间:2012年06月12日 信息来源:深圳市史志办公室
  

  为记录和保留深圳建市前老宝安的一份文化遗产,丰富和完善深圳地方史料,2012年1月11日,深圳市史志办公室召开“原宝安县文化人口述史座谈会”,会议由市史志办主任黄玲主持,市委副秘书长张骁儒出席会议。原宝安县教育局长、文化局长陈晋添,原宝安县文化局长陈玉仁,原宝安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刘杰等15位原宝安县文化战线的老干部参加会议。会议围绕1949~1979年宝安县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情况进行了热烈讨论,老同志纷纷深情回忆自己当年投身边防文化工作的激情岁月,忆述了原宝安县当年文化工作开展情况的珍贵史料和线索。

  与会的老同志长期在原宝安县宣传部、文化局、教育局、文化馆、展览馆、粤剧团、文艺宣传队等单位工作,对当年宝安县对外文化交流活动记忆很深。如1963年,就有香港电影公司来深圳水库拍摄纪录片《东江之水越山来》;1973年有香港电影公司到观澜拍摄电影《红缨刀》的外景,并请了许多宝安县本地人当群众演员。在当时全国文化生活都不太丰富的年代里,宝安县每年都有中央和省级的戏剧团、歌舞团、芭蕾舞团来演出,前后有40多个中央和省级文艺团体来宝安演出,许多著名的艺术家都曾随团出演。精彩的演出吸引了很多香港同胞坐火车过境来观赏。深圳戏院建成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建成时即设空调和软座,可容纳观众1200多人,其先进程度在当时全国县一级的戏院设施中可谓罕见。

  几位在县文艺宣传队工作过的老同志也回忆起当年他们艰辛而快乐的下乡演出生活。宣传队徒步、骑单车、坐拖拉机、搭顺风车,走遍全县每个公社、大队和村庄进行演出。

  老宝安县时期文化活动很活跃。每年都有中小学生文艺汇演和群众文艺汇演各一次。成立了一个粤剧团、一支电影队,还有一支文艺宣传队。粤剧团自己编演的剧目《边防枪声》在全省很有名气。宝安县文艺宣传队代表惠阳地区参加广东全省的文艺汇演和文艺调演。

  老同志们非常反感说深圳建市、建特区前是“小渔村”、“文化沙漠”。他们认为这种说法不符合历史的事实,而且抹杀了老宝安文化工作者多年的艰辛工作及取得的不俗成绩。老同志们认为,老宝安县由于毗邻香港的特殊地缘关系,不但不是文化沙漠,反而是当时国内对外文化交流的窗口和桥头堡,也最能得风气之先。

  黄玲主任认为,老宝安县的历史与中央选择深圳这块地方建经济特区搞改革开放是有关联的,记录老宝安县在文化及其他方面的发展历史是很有必要的,应抓紧时间把这段历史抢救整理出来,尽可能多地挖掘出更多的历史资料。市史志办真诚邀请原宝安县的老同志提供材料,拟牵头整理编辑一部《1949~1979宝安文化人口述史》。

  市委副秘书长张骁儒致辞,他认为这样一部口述史的整理工作是对宝安历史的一个抢救工程。这些原宝安县的老文化人表现出了很崇高的历史责任感、文化责任感,很值得敬佩。这次会议只是个开始,将来完全可以搞成一个关于老宝安历史的丛书系列,对今天的文化发展也有帮助。参加座谈会的老同志都表示大力支持这项文化史抢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