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深圳市第五届地方史志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在银湖召开。深圳市区两级史志工作者共60余人参加。市委副秘书长杨建和、市史志办主任黄玲出席会议并讲话。研讨会由市史志办副主任王地久主持。
本次研讨会共有市区两级史志工作者撰写的33篇文章参与交流,文章选题包括地方志书编写、方志馆建设、地方志资料年报、自然村落普查、家谱、网络年鉴、地方史、党史等方面,既密切联系深圳史志实践,又注重理论总结和升华。研讨会亮点之一是讲评结合,安排市史志办四位业务处处长现场点评各篇论文。
杨建和指出,这次会议是史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次研讨会,大家从事史志工作,实践中有很多感受和经验,对此需要总结和提升,因此需要这样一个两年一次的从理论层面进行探讨的机会,期待理论研究为实践进步开辟道路。深圳史志实践非常丰富,当前需着力从理论上加以关注和解决的突出问题有三个:一是怎么编好志、写好志。大家都有很多修史编志经验,希望总结好、上升好,变成规律性的认识,更好指导今后实践。史志体例、内容需要与时俱进,志鉴包含什么内容虽然过去有定例,但不能成为束缚我们的框框,需不断继承和突破。二是怎么用好志。这是我们当前比较焦灼的问题,史志写出来是为了用,怎么用起来、通过什么途径转化,目前比较成型的套路还不是太多,经验还没有得到充分总结。三是史志成果怎么让人知道。让我们辛苦劳动的史志成果送到干部群众面前,让他们方便拿起来用,这个问题目前还有很大的探讨空间。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和传播媒介的更迭,市史志办开辟了微信公众号,怎么让它更有效,让史志成果变成受众的资源,也是史志工作者需要关注的问题。杨建和在听取论文交流后说,深圳史志资源俯首皆是,需要我们萃取出来,呈现给关心深圳的读者。理论研究需要注意几个方面的关系:一是整体和局部的关系。深圳是中国的深圳、世界的深圳,深圳发生的很多事牵动中国、牵动世界。要用这个观念来统帅资料,以使我们的研究更接近历史真相。二是前期和后期的关系。我们研究对象都是一个历史时期的历史,历史是延续的,有前期和后期,要小心、智慧的处理前期工作基础和发生的背景、意义。三是所研究历史和相关事物的关系。党委、政府决策及历史事件不是在真空环境里发生的,它必然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发生的,要有其他事情去印证它。四是史料和我们判断的关系。选取和编排史料本身其实就代表了我们的判断,史志工作者应该持更加客观的态度,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要采取更可靠的方式,把握好分寸。
黄玲说,深圳史志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从2006年12月开始举办,坚持了10年,研讨会体现了史志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特点,有多篇研讨会交流文章在省里获奖,多人的专题研究在国家、省里相关专业领域有一定影响,我们先后出版了五本《深圳史志研究文丛》,收录文章309篇。我们重视营造理论研究的氛围,鼓励结合岗位工作写研究文章,尤其鼓励年青人撰写文章,努力成为史志专家。这次研讨会有市区33篇文章、36人参与交流,体现了人人动笔、贵在参与的精神。本次研讨会有几个特点,一是参加研讨的作者年龄跨度大,老中青都有;二是研讨的内容很丰富,听了之后给人启发。三是研究课题很接地气,结合实践工作来探讨,把实践提升到理论上来,为现实工作提供指导。作者交流时发挥得很好,四位处长的点评也很到位。
会后,深圳史志办推荐12篇论文参加全省地方志理论研讨会,并且将继续编辑出版《深圳史志研究文丛》系列图书,收录近两年的研究成果和本次研讨会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