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市史志办登内伶仃岛进行口述史采访

【打印】 发布时间:2016年07月29日 信息来源:深圳市史志办公室
  

  2016年7月27日,深圳市史志办公室主任黄玲、副主任王地久率业务骨干及廖虹雷、彭全民、蒋荣耀等本土历史文化研究专家及《深圳商报》《南方日报》记者,登上内伶仃岛采访该岛原军民小学校长吴灿林。

  内伶仃岛位于珠江口内伶仃洋东侧,处在深圳、珠海、香港、澳门之间,总面积约554公顷,原名零丁山、伶仃山,因独居海中得名,后为区别于外伶仃岛而改其名。该岛作为深圳市最大的海岛,因其丰富的动植物珍稀物种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又因文天祥的著名诗篇《过伶仃洋》而兼具浓郁的历史色彩。1952年,因海防需要,岛上有部队开始驻守,部队人多时上千,人少时也有六七百人,不少连级以上干部携带随军家属上岛。1955年,驻岛部队根据上级指示,将一部分政治上可靠的岛民重新迁回岛上居住,并于1962年把岛上的农民作为伶仃部队的一个副业生产队,全部划归伶仃部队领导。

  吴灿林介绍,为解决岛上无学校、随军小孩上学难问题,1968年,时任宝安县领导派他及另一位教师前往内伶仃岛创业办学。他们在军民的帮助下,在岛上东湾建起校舍,正式开始办学招生。首届招生,共有70多名小孩报名上学,其中当地渔民的小孩只有10多名,部队的小孩有50多名。军民小学还附设初中,解决了全岛儿童的上学问题,岛上的孩子不用再每天乘船奔波到珠海上学了。

  当黄玲问及军民小学办学质量时,吴灿林自豪地回忆,在当年艰苦的条件下,学校坚持不降低教学质量,带领全校教职工抓教育、搞调研,把学校经营得生机勃勃。1972年,学校的首届初中毕业生创造了人人考上高中的优异成绩。1973年,师生们开荒垦林,办起小农场,种植荔枝等作物,学生们半工半读,每周抽出半天时间劳作,农场的收入直接抵交办公费用和书本费。吴灿林说:“我们几个老师的工资分别由宝安县政府和生产队发放,农场的收入就用作学校的其他支出,我们让岛上的小孩率先实现了义务教育,上学是完全免费的,这在当时来说是很先进的理念。”

  内伶仃岛军民小学一共创办了12年。1980年,内伶仃岛军民小学正式关闭,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留在了内伶仃岛和当地军民的记忆中。

  采访内伶仃岛原军民小学办学历史是深圳市史志办开展的深圳口述历史抢救工作的一项内容。2016年3月,深圳市史志办启动口述历史工作,对多名原市老领导、老同志进行采访,以口述历史的形式原汁原味记录深圳发展的重要细节、精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