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0日,秋日和煦,深圳市史志办主任兼市方志馆馆长黄玲率队赴市东方花园小区采访华侨城集团老领导王谦宇。
王谦宇现已89岁,精神矍铄。他用两个小时的侃侃而谈,介绍了自己在波澜壮阔历史大潮中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体会。
他是印尼华侨,籍贯广东普宁。少年时期,在印尼深受王任叔(笔名巴人,著名作家)革命思想启发,积极参加抗日斗争。1948年,入读香港达德学院。1949年,由香港通过封锁线到华北解放区,进入中央统战部青训班,分配到中联部工作,并参加广东土改。随后,一直到“文革”结束,他先后在北京、重庆、长沙、广州等地长期从事教学和理论研究工作。“文革”期间,他是湖南省高教系统第一个被揪斗的人物。
投身改革开放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是王谦宇感到十分愉快的岁月。1978年,胡耀邦主持中央党校工作期间,时年50岁的王谦宇被点名从广东社会科学研究所调到中央党校理论研究室。正逢中央在进行拨乱反正并酝酿改革开放的转折时期,他参与编辑的《理论动态》及其编发、撰写的文章成为全国真理标准大讨论的发端,在全党有广泛影响。除为《理论动态》撰写文章以外,他还承担外出调研任务,尤其是关于社会主义国家举办经济特区问题的调查。1980年,他撰写了《珠海特区建设中的问题》,得到胡耀邦批示。1981年,他撰写《关于社会主义国家的特区建设问题》,阐述了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特区性质问题,被胡耀邦称为“对中央同志从理论上、方法上思考问题很有帮助”,为同年召开的广东福建两省和经济特区工作会议提供了理论支持。
1985年,他从中央党校转任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旋即,被国务院侨办商调到深圳筹建“华侨城”,担任华侨城指挥部党组书记兼副主任。这不仅仅是因为上级了解他的华侨身份,更是因为他是坚定支持经济特区建设的理论工作者。华侨城创业之初,恰逢从中央到地方大力强调引进工业之际。他与马志民顶着很大压力,坚持引进新规划,高起点发展旅游事业。王谦宇认为,华侨城建设,首先要有一个经济发展战略和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这是关系到华侨城能不能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重大问题。他与马志民提出要把文化与旅游作为华侨城重要产业加以发展的新思想,建成了全国第一个大型人造缩微景点“锦绣中华”。其间,他曾短期回北京工作,在国务院侨办主持《廖承志文集》《廖承志传记》编辑出版工作。1992年,他在华侨城参加接待了邓小平第二次视察深圳。同年,他在深圳筹建暨南大学中旅学院。1994年,他在华侨城离休并定居深圳。
黄玲邀请王谦宇近期到市方志馆作进一步的口述史采访。王谦宇愉快地接受了邀请。